“监测”而非“检测” 一滴血“测癌”的真相
记者/吉菁菁 编辑/刘昭 供图/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采访专家>>>
胡志远(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中关村卓益慢病防治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
王晨光(原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
5月伊始,一篇题为《重大突破!一滴血可测癌症,已被批准临床使用》火遍了全网络,文中提到了2016年10月的一则“旧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罗永章及团队自主研发的肿瘤标记物热休克蛋白90α(Hsp90α)现已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在临床中使用。”
相比乍见之下就让网友们纷纷表示“厉害了我的中国医学”“喜大普奔”的标题,内文中的“一滴血可测癌症”则并未提及“抽取普通人一滴血就可以检测出癌症”的任何说法,而是主要描述了“患者的一滴血可以用于监测癌症病情动态和治疗效果”。
这篇文章中提到的一滴血到底是怎样“测癌”的?从没点进去阅读文章之前,标题中让人误认为的“检测”或者“筛查”,和内文中实际提到的“监测”,这两个“测”在这里到底有何区别?
滴血“测癌”面对的更多是患癌人群
早在2013年,媒体对“肿瘤标记物热休克蛋白90α(Hsp90α)”的研究成果进行第一次报道时,面对当时同样被称为“滴血测癌”的说法,罗永章就曾辟谣过:“‘滴血检测肿瘤’的说法很不准确,确切地讲,应该叫‘监测肿瘤’。癌症病人在治疗前检测一次,在治疗后再采血检测,通过比较Hsp90α含量的变化,来辅助医生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并可以持续地监测。”
而当标题被误读的文章在网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后,罗永章在自己的朋友圈里也迅速作出了回应:“肿标(肿瘤标记物)最大的好处是快速、方便、便宜,可能筛查出许多危险人群。一滴血可对癌症病情检测和疗效评价并没有错,并没有说百分之百地能检测出癌症(这也是我们目前努力的方向),事实上,我们测出了很多早期的肿瘤患者,然后通过微创手术即可摘除肿瘤。”
原北京协和医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教授王晨光指出,除了能得出肿瘤阶段分期的临床数据以外,早期筛查标记物对灵敏度和特异性的综合要求也特别高。灵敏度是指某种标志物在某种肿瘤存在的百分比例非常高,早期筛查标记物的灵敏度必须在90%以上;但是灵敏度高的同时可能特异性会降低。特异性即是早期筛查标记物在患者和健康人中的区别性,理想情况下,健康人体内不会存在这种肿瘤标记物。
“像Hsp90α这样针对肺癌和肝癌的监测标记物,面对术后的患者从监测病情和治疗效果来看可能更具参考价值”,胡志远指出,“如果用于筛查,一定要有其他手段辅助,而且面对的应是高危人群而非普通大众。 ”
无论怎样“测”,依靠的都是肿瘤标记物
“一滴血大概有50微升,而测血浆中的Hsp90α仅需2.5微升的血就足够!即一滴血的1/20,这是我们日常检测中的标准用量。还有,细胞内和分泌到细胞外的Hsp90α很不一样!”在提到一滴血“测癌”时,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罗永章如此描述道。
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胡志远也向北京科技报记者确认,无论是从这篇文章中提到的“一滴血”,还是在见于诸多国外研究中的“一颗眼泪”或者“一口唾液”里“测癌”,从“检测”到“监测”,其中所要依靠的、必不可少的角色都是各种各样的肿瘤标记物。
肿瘤标记物也被称为肿瘤标志物,是指某些恶性肿瘤细胞上存在或分泌、排出到体液中的特异性物质。因为血液、眼泪和唾液中都有肿瘤标记物的“身影”,所以相对于穿刺,活检等有创的检测癌症方法来说,这种手段相对来说更加方便安全。
据胡志远介绍,如果按具体应用细分的话,各类肿瘤标记物多如牛毛,按照在临床上的功能性可以把其粗分为早期筛查标记物和病情监测标记物。普罗大众最关心的早期筛查标记物被用于预警早期肿瘤的发生和发展;监测标记物则被用于对患者病情的动态监测以反映治疗效果,在无法取得肿瘤标本、明确病理诊断时,对肿瘤的性质做出某些提示、为试验性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胡志远表示,虽然早期筛查标记物和监测标记物一样,都有一个定量的指标,但是早期筛查的标记物主要是通过定量对癌症有一个早期发现功能。因为针对的是普通体检人群,对灵敏度和特异性要求非常高,单一的肿瘤标记物很难达到这个要求,所以无论是美国FDA还是我国的食药监局,对其审批都非常的严格。
“特别是蛋白质类肿瘤标记物,目前美国FDA还未通过任何一种作为早期筛查。甚至在我国一些体检中心使用的早期筛查标记物,美国FDA也是以监测标记物的功能批准使用的。”换句话来说,“一滴血测癌”对人类来说目前还只是一个美好目标。
▲常见、通用的一些肿瘤标记物(图片来源于丁香园)
肿瘤标记物阳性≠患上肿瘤
由于肿瘤确实可以通过早发现,早治疗,获得更多的痊愈机会与更好的预后,因此胡志远认为,在防治肿瘤的时候,面对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还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如果有癌症家族遗传因素或者相关病史,或者工作中容易接触放射性物质、有毒物质等致癌因素的40岁以上成年人,都属于高危人群。
但由于肿瘤标记物特异性的存在,在某些良性疾病、某些生理变化(如妊娠和月经)以及红斑狼疮、肾小球肾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影响下,也有可能会导致肿瘤标记物呈阳性反应,出现假阳性的情况,因此如果单一来看肿瘤标记物呈阳性反应,绝不代表就一定患上了肿瘤。
王晨光表示,目前组织病理分析仍然是肿瘤诊断的金标准,肿瘤标记物检测只是将肿瘤标记物检测值和正常参考值做对比,就算指标处于正常范畴,也不代表万事大吉;如果出现异常数值,也只能证明患上肿瘤的几率可能会变大,检测结果只是对医生做出辅助诊断、观察疗效、监测病情有无复发以及预后评价具有一定价值。
健康人做早期筛查并不一定永远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前,飞速发展的液体活检技术正带给人们巨大希望,“液体活检”针对的是在体液中存在的各种肿瘤标记物的集合,包括游离的循环肿瘤细胞(CTC)、游离核酸(ctDNA)、外泌体,当然也包括传统的蛋白类标记物。
胡志远指出,“单一标记物很难实现的高准确性很可能被多个兵种集合的‘集团军’所实现,并且肿瘤筛查一定要有一个立体防御体系,液体活检也需要配合CT、B超、核磁等影像学手段做成一个全方位的筛查体系,这样才能保证最终结果的准确性。”
▲肿瘤标记物 Hsp90α 分泌机理 示意图(图片来源 于清华大学官网)
美国“一滴血测癌”独角兽公司涉嫌虚假宣传
其实“一滴血测癌”的类似说法并不鲜见。前不久,曾号称“仅需几滴血就可在4~5小时检测出包括胆固醇和癌症在内的200多种不同指标,且100多个单项检测的价格低至10美元内”,估值曾高达90亿美元的美国独角兽科技公司Theranos就因涉嫌虚假宣传在近日走下了神坛,不仅资产大幅缩水,声誉也一落千丈。
王晨光表示,类似Theranos这种“一滴血检测”的精准医疗技术大多数情况下只是“看上去很美”,基本都不靠谱。王晨光也提到了前几年的哈佛少年杰克·托马斯·安佐卡(Jack Thomas Andraka)。在当时一些媒体的报道中,杰克发现通过检测人体血液或尿液中的间皮素(Mesothelin)含量可以间接了解是否罹患胰腺癌,并且因此获得了2012年以英特尔联合创始人命名的戈登·摩尔奖。
据杰克本人宣称,该方法比现行的诊断方式快168倍(只需5分钟就能出结果),也便宜26000倍(只需要3美分),准确度却提升了400倍。更厉害的是,杰克自己表示,这个小小的试纸不仅能测出胰腺癌,还能准确地检测出卵巢癌、肺癌、艾滋病,因为它们也有间皮素这个生物标记。
王晨光解释,这些技术首先已经被论证不靠谱,而且Theranos和哈佛少年的说法几乎没有一个采用大量样本的临床数据支持,基本上是没有临床使用价值的。确定肿瘤标记物首先要查异,找出在健康人和患者身上体现的差异性,因素可能涉及几万种;其次需要在确定的肿瘤标记物中进行筛选,通过反复临床进行确定性研究,最终进行盲筛验证,确定能否达到检测标准。
胡志远和王晨光均表示,虽然血液、眼泪等相关检测研究如火如荼,但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普适性的肿瘤标记物可以检测多种类型的肿瘤,并且检测标准也没有完全达成一致。但拥有无创、便利、可重复性好、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等一系列优点的液体活检技术正在飞速发展,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成为临床检测的主力军,为人类抗击癌症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