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福岛辐射海鲜卖到中国?真相在此!

来源:    发布日期:2016-09-27 14:22:56   阅读量:0

福岛辐射海鲜卖到中国?真相在此!

文/ 记者 洪广玉

自从日本福岛核事故之后,中国消费者一直很担心进口日本海鲜是否受过污染。8月21日,青岛海关公布了一起海鲜走私大案,查获水产品5000吨、案值高达2.3亿元,引发舆论关注。有报道称,这批水产品中的一部分正是来自日本“福岛附近海域”。

随后,各地检验检疫部门、食药部门陆续辟谣,称“辐射海鲜”未从正规渠道进入当地。但是,“辐射海鲜”本身是否值得担忧呢?

“福岛附近海域”水产品有多少不详

首先,查获了2.3亿走私海鲜的消息是真的!青岛海关在其官网的图片报道一栏也有公布。不过,青岛海关的官方新闻中并没有提到“福岛”二字,也没有提到海产品的“辐射”问题。

所谓“部分水产品来自日本福岛附近海域”的说法来源于海关缉私局干警。

8月18日,北京科技报记者联系到青岛海关,询问该海关缉私局干警的说法是否准确,以及如果准确,又有多少水产品来自“福岛附近海域”,截至发稿时,青岛海关一直未予解答。

众所知,2011年3 月11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爆炸后,有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到了环境中,其中有超过万吨的放射性物质进入了太平洋,这起事故被认为是至今为止最为严重的海洋放射性污染事故。资料显示,福岛第一核电站附近海水中的铯-137水平曾一度达到正常水平的 527 倍,而碘-131的含量则超过正常水平 4000 倍。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哈益明教授告诉记者,如此多的放射性物质排到海里,当然会对海洋生态造成危害,各种海产品也很容易被污染。比如说鱼类,它可以通过鳃的呼吸作用从水中吸收、通过吃浮游生物等食物摄入、通过体壁的交换作用摄入放射性物质。

放射性物质会通过食物链的迁徙在海洋中“循环起来”,而不同的海洋生物放射性物质的“含量”也是不一样的。当然,作为食物链顶端的吃货——人,如果是吃了这些被严重污染的海产品,也可能会对健康造成危害,而具体危害,和被污染的核元素种类、摄入量都有关。

所以,在事故发生后,相关国家都对日本农产品实施了不同程度的禁令。记者查阅到,国家质检总局也确实于2011年3月24日发布公告,禁止进口来自日本福岛等县的部分农产品,其类别包括乳品、蔬菜及其制品、水果、水生动物及水产品。

放射性物质在海洋中会逐步稀释

不过,被污染海域中的放射性物质并非一成不变,它会在各种“动力”下扩散,比如下沉到上千米的海底,或者被洋流带到很远的地方去。此外,在2011年8 月,研究人员在加利福利亚抓捕的15只蓝鲭金枪鱼样,在其体内检出的铯-134和铯-137含量异常,证明这些鱼把核污染元素从日本“长途快运”过来了。

此外,放射性元素种类很多,它们也是会慢慢丧失放射能力,只是不同的放射性元素半衰期不一致,时间短的只要十几天、几百天就“挂”了,时间长的其污染可持续上万年。

哈益明告诉记者,如果要谈“福岛附近海域”的水产品受到了多大污染,首先要明确“附近海域”是多远,离核电厂越近的地方,其核元素的浓度会更高,此外就是看水产品的种类,比如说深海鱼类就更可能被持续污染。

35年来,福岛附近海域污染已大幅降低

事实上,自福岛核事故发生后,包括中国、韩国、俄罗斯在内的周边国家都在密切监测邻近海域中的放射性污染情况,看看这些污染有多少会漂移到自己的水域中来。比如中国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三所”)和各海洋分局就在西北太平洋和中国近海开展了大量海洋放射性监测工作。

作为水产品的出口大国,也是消费大国,当然日本也在监测福岛附近海域水产品被污染的情况。自3月23 日开始,日本农林水厂厅定期发布福岛附近海域水产品放射性含量的监测结果,监测的样本包含鱼类、贝类及海藻等169 种海洋物种。

相关监测报告可以在日本农林水产厅的网站上看到,其报告甚至还有中文简体和繁体版。

早在2012年4月1日,日本发布了水产品中放射性核素铯-134和铯-137的含量基准值为,所谓含量基准值,就是风险的参考值,在此之前,国际原子能机构、美国国际防辐射保护委员会都有制定类似的参考值,不过各国际机构制定标准项目、参考值有所差异。日本方面则会拿监测到的数值和基准值对比,高于基准值就认为有安全风险,数值越高风险越大,低于这个值就认为是没有安全风险。

海洋三所放射性技术与环境安全评估实验室主任于涛告诉记者,核事故中污染元素较多,而放射性核素铯-134和铯-137是其中毒性大、穿透力强又稳定的核素,具有表征性,所以能作为监测项目。

水产厅发布的报告分为福岛县内和县外海产品两部分。福岛县内的海产品调查结果是,2011年4-6月超过基准值的比例为57.7%,事故1年后,比例减少了一半,此后,超过基准值的比例持续下降,2013年10-12月降至1.7%。

在福岛县以外的其他地方,超过基准值的比例同样是逐渐下降的,到 2013年10-12月已经降至0.1%。

于涛表示,从他们团队以前监测的样品来看,其中水产品的放射性元素含量都非常低(注:中国团队监测的海域一般在福岛30公里以外),目前,他们希望能对已经输入中国的相关海产品进行采样检测,以跟踪目前市场流通的水产品是否安全。

“核辐射海鲜”说法不准确

根据监测结果,日本农林水产厅会调整捕捞政策,其思路就是,监测到没有核素或核素含量大大低于基准值的,就允许“试验性捕捞”;超过基准值的,则限制上市。截止到2015年4月30 日,分别有39种鱼类、8种甲壳类、7种鱿鱼与章鱼、8种贝类以及2种其他海产品被纳入福岛县的试验性捕捞,捕捞区域为福岛核电站20公里半径以外的海域。

自2012年4月1日以后,日本在所有都道府县都已确认全部品类的贝类、鱿鱼、章鱼、虾蟹类都在基准值以下,代表性的表层鱼、洄游鱼也在基准线以下,只有少数生活在海底的鱼类禁止上市。

除了官方监测,日本的一些研究机构、民间团体也在进行监测。这些监测也都证明,在2014年10月之后,福岛县之外海域的水产品放射性核素含量均已低于基准值。

总之,福岛县之外海域的“海鲜”,已经可以认为是“基本安全”了,而福岛县内的“海鲜”可能虽然还有一些“超标”的,但由于官方针对性的捕捞政策,可以说风险也已经很低。

从媒体报道来看,这次青岛海关查获的主要是贝类、蟹类和常见鱼类,核污染的风险非常低,“核辐射海鲜”的说法并不准确。当然,走私可能会带来其它食品安全风险,比如食品变质等,这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美国联邦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日前表示,美国已要求对从日本进口的所有海鲜及海鲜产品通过辐射检验后才能进入市场中韩尚未解禁日本海鲜

到目前,中国确实仍然没有解除进口禁令,但是世界上已经有一些国家完全解除日本食品进口限制,只是要求政府提供食品放射性物质检验证书或产地证明,如加拿大、新西兰、墨西哥、智利等国,加拿大在2011年6月13日起就全面解除了对日本食品采取的进口限制。

台湾也曾经想放开对日本进口食品的限制,不过后来因为标签造假问题又管制了。马英九就曾表示,“日本食品辐射检测并没有超标,所以现在的问题不是食品安全的问题,而是标签可能不一定正确,这是法律问题,不是科学问题。台湾方面已经调查了一段时间,也查到一些结果,希望跟日方的调查结果整合起来,了解伪造标签的真相,知道后再防止,到时再解禁,消费者才能放心。”

近年来,日本一直试图通过谈判,或者向WTO陈述的方式来要求各国解除对日本水产品的禁令,但一直未得到中国、韩国等国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