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10年闻遍北京所有垃圾场 嗅辨员用嗅觉监测空气

来源:    发布日期:2015-09-16 20:38:40   阅读量:0

  文/记者 白竟楠

  人的鼻子是广谱的传感器,比机器灵敏灵活得多,不过,用机器来代替人的工作依然是未来监测恶臭气体的方向。

  最近,一则关于广州嗅辨员的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污水处理厂周围、垃圾站等地都会出现他们的身影,“嗅辨员”这个职业在空气质量备受关注的今天成了一个新名词。他们是怎样辨别污染呢?光靠鼻子就能闻出污染吗?经常从事这项工作会不会对健康有危害呢?

  十年闻遍北京所有垃圾场
 

  陈圆圆从事嗅辨员工作已经十年有余,北京市里大大小小垃圾站的气味几乎都被她闻了一遍。北京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的嗅辨员都不是专职嗅辨员,他们平日里有自己固定的工作,当有气体样本需要嗅辨的时候他们就会集中工作。对于他们来说,嗅辨员只是日常工作之内的又一个身份,并没有额外的收入。

  “嗅辨员的工作就是来闻恶臭气体,从而得出对人体感官的刺激程度,例如垃圾场、污水处理厂、饲料厂等等,这些能产生臭味的地方都需要进行嗅辨分析,到现在我们几乎都熟悉了这些地方的气味。”陈圆圆说。

  空气污染物不只有PM2.5,还有因为各种生产活动而产生的恶臭气体,这些恶臭气体不是我们熟知的氨气、硫化氢等恶臭气体,而是垃圾场、污泥、药厂周边这样的恶臭气味。根据《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定义,恶臭污染物指的是一切刺激嗅觉器官引起人们不愉快及损坏生活环境的气体物质。

  根据资料统计,目前世界存在的200多万种化合物中,有五分之一具有气味,这其中又有约一万种为重要的恶臭物质,这些物质就广泛散布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领域。当管理不当或控制设施发生问题时,气味就会散布到环境中去,形成恶臭污染事件。

  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分析实验室工程师陈维说,可以说对恶臭的监测是对人体感官刺激的监测,人类嗅觉对气味的反应有三种结果:使人们产生愉快的感觉、具有气味但不会引起人们的特别注意(多种物质的气味属于这一类)、使人们产生厌恶的心理反应。人们把最后一类称为恶臭气味。

  恶臭气体的影响比我们熟知的PM2.5来得更直接,它会通过人类嗅觉器官对人们的心理、情绪产生直接的影响,严重者会激发生理反应,比如恶心、呕吐、头痛等,也会引起呼吸道的疾病,其污染危害的轻重程度是以嗅觉的感受强弱为判断依据的。所以,恶臭气体的监测必须由人的嗅觉来完成。

  嗅辨也是一个纯技术活

  当嗅辨员其实并不难,年龄在18至45岁,不吸烟、嗅觉器官无疾病的男性或女性,并经过嗅觉检测合格者都可以担任嗅辨员。

  陈圆圆说,这项工作基本人人都能做,但是需要经过考试通过之后才能成为嗅辨员。考试之前,考生需要学习《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三点比较式臭袋法、空气质量恶臭测定等内容,掌握与恶臭气体有关的测定方法和国家标准。

  考试时,应考的嗅辨员会对五种气味的标准样本进行辨别,只有全部辨别准确的人员才算考试合格。一个样本出错也不能通过考试。陈圆圆说,学习这些并参与考试只是成为嗅辨员的必备条件,做一个好的嗅辨员,最重要的是经验,一个有经验的嗅辨员在知道样本的来源之后,就已经能知道样本的气味是什么样子了。

  恶臭样品有专门的科室负责采集,由于浓度不确定,采回的样品不能直接拿来给嗅辨员闻,需要将样品稀释一定的倍数进行预判,根据预判结果再进行实验。

  每次嗅辨需要六个嗅辨员对同一个样本进行测试,每人每次将会得到三个气体样本,只有一个是经过稀释的样本气体,其余两个均为洁净的空气,并且嗅辨员并不知道哪一个是臭味样品,一组样品需要变换成三组不同的排列顺序。嗅辨员需要对气体进行多次稀释,直到达到嗅辨员的嗅觉阈值(也就是人们可以感到嗅觉气体存在的最小气味浓度),将六名嗅辨员的嗅辨结果按照标准规范进行统计计算,就可以得到臭气浓度。将臭气浓度与国家标准进行对比,就可以知道是否超标了。这种嗅辨方法也被称作三点比较臭袋法。

  陈圆圆说,之所以需要六个人同时进行嗅辨,是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因为人与人的嗅觉敏感度是不同的,单凭个人的嗅觉判断形成恶臭污染源的气体状况时有一定的局限性。

  那么,为什么不能用仪器来测定这些味道的浓度呢?

  陈维说,仪器分析可以说明产生恶臭的原因,辨别其中的成分,而使用嗅觉测试方法可以说明这些气味物质的臭味级别是什么,能够导致怎样的社会污染结果。所以,通过仪器分析和嗅觉测试协同实验记录结果,可以制备嗅觉图谱,从而发展成为嗅觉直接测量的仪器,这是当前恶臭分析的发展目标。

  用机器代替嗅辨是方向

  嗅辨技术有很多种,有三点比较式臭味袋法、范氏实验法、啜食技术等,三点比较臭袋法最适合嗅辨技术,来进行嗅辨和臭气强度的鉴定,而后两种技术多用于食品的鉴定。

  有人会担心,持续对臭味气体进行嗅辨,会不会对嗅辨员的健康造成伤害?答案是否定的。气体中毒的基本条件是气体浓度必须达到引起中毒的毒性指标浓度和一定的暴露时间。三点比较式臭袋法的嗅辨浓度是在人的嗅阈值范围,经过稀释的气体都要将环境样品浓度低十至百倍以上,并且嗅闻的时间极为短暂,不存在中毒的问题。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初次嗅辨需要稀释至少10倍的原因。

  虽然这些臭味对人体健康不会造成威胁,但是在嗅闻的过程中会产生嗅觉疲劳,平均一位嗅辨员需要连续工作45分钟左右要休息一次,以缓解嗅觉疲劳。

  恶臭是扰民的公共污染,已经被列入世界七大公害之一。早在1972年的日本,就已经有了对12种恶臭物质进行分析的仪器分析法,但仪器分析法只能对一种或多种物质进行定量成分分析,不能说明对嗅觉反应情况,因此促进了感官测试方法的出现。三点比较式臭袋法就是来源于此。

  我国自1994年3月15日由原国家环保局颁布实施“空气质量恶臭的测定——三点比较式臭袋法”以后,各地区普遍开展了三点比较式臭袋法臭气浓度监测。

  对于恶臭气体,各国有不同的分级标准。例如美国采用8级,日本采用6级,我国从“无味”到“有强烈的气味,无法忍受,立即离开”同样采用6级分级方法。

  国外采用另外一种臭气强度的感官测量方法——臭气强度测量方法,这种方法是根据恶臭气味的强弱,分成不同的等级,然后由训练有素的嗅辨员来测试分级。

  人的鼻子是广谱的传感器,比机器灵敏灵活得多,不过,用机器来代替人的工作依然是未来监测恶臭气体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