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专家现场激辩阴阳五行是不是科学

来源:    发布日期:2017-03-13 18:01:10   阅读量:0


 

文/记者 李乃麟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孙小淳:传播科学并不应该只传播正确的知识,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过去的思想和观点

vs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双南:阴阳五行本来就和科学完全无关,应该放到《中国公民传统文化素养基准》里

核心要点>>>

孙小淳:阴阳五行学说是科学的历史,应该和西方地心说、日心说等学说一样得到公平对待,让其“入准”

张双南:古人就是因为善于辩论,忽视对于真理的追求而发现不了科学

2016年4月,全国印发《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基准》涵盖了中国公民需要具有的科学精神、掌握或了解的知识、具备的能力,其中明确将“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观念”作为其132个基准点之一。消息一出,各家媒体及各位网友迅速分成立场鲜明的两派,并在从此之后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

这场争论在2月25日晚上达到了高潮。在SELF格致论道讲坛“煮酒论道”第一期的舞台上,来自中科院和清华的两位科学家,针对这一话题当面进行激辩。

“正方”是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的孙小淳教授,认为阴阳五行“入准”非常好也非常必要。“反方”则是来自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的张双南研究员,他认为阴阳五行和科学半点关系都没有,阴阳五行“入准”不是非常好,而是非常糟。

本场辩论由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的吴国盛教授做主持人,而两大各自研究领域内的顶尖专家学者直接面对面,辩论的场面自然是紧张刺激。

▍现场——“火药味”十足的对话

Round 1:辩手10分钟陈述观点

正方孙小淳教授的观点可以简单总结为:传播科学并不应该只传播正确的知识,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过去的思想和观点。

孙老师指出,阴阳五行是一种概念,可能被误用,但本身并不是封建迷信。它与现代科学相比可能很不科学,但它在历史上的确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传播科学并不应该只传播当前认为正确的知识,而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过去的思想和观点。科普不仅要传播科学知识,更要让人们学会思考、批判、比较。阴阳五行学说是科学的历史,应该和西方地心说、日心说等学说一样得到公平对待,让其“入准”。

反方张双南教授并没有立刻接招。在发言伊始,他没有说什么是阴阳五行,而是说起和正方,主持人,都是私交很好的朋友,但随后立即强调,“吾爱朋友,更爱真理”。

张双南先是从古人“两小儿辩日”“杞人忧天”谈到“古希腊的哲学”“亚里士多德之后的科学”,说明了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里完全没有产生科学的土壤,“古人就是因为善于辩论,忽视对于真理的追求而发现不了科学”;接着从李约瑟难题入手(为什么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远比西方发达,却在近代远远被西方领先),说明古代的四大发明并不是科学,而是技术。阴阳五行也不应该放到《中国公民科学素养基准》里,因为这本来就和科学完全无关,而是应该放到《中国公民传统文化素养基准》里,因为其蕴含的哲学和人生观、世界观在文化历史层面是无价的。

Round 2:双方互相提问,见招拆招

这一回合总结下来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针锋相对。

第一招:张双南→孙小淳

张双南一出手就是“大招”:要对手点评一下杨振宁先生“正是易经使得中国没有产生现代科学,这里面的关键就是天人合一”的说法。

孙小淳猝不及防,连忙接招,强调了天人合一的合理性,顺便强调,中国古代学问发展不了科学不是天人合一的责任,而是政治体制的祸。

第二招:孙小淳→张双南

紧接着第二招,孙小淳马上还击,直指对方推崇的西方古代科学发展道路,以实验数学为例,指出实验数学发源于希腊,但牛顿、开普勒反而是英国人,请对方答为什么。

然而这个时候主持人吴国盛“和稀泥”,指出:孙老师强调一种广义的科学概念,不光指现代科学,也包括历史上成功存活过的思维方式。张老师是科学家,一直强调一种狭义的科学。说完之后就此征求了二人的看法。

没想到张双南教授“毫不领情”,说出了本场“金句”之一:我不认为我是狭义的科学观,我是正确的科学观。面对如此答案,吴国盛毫不客气地对张双南做出评价“科学家就是‘拧’”。

Round 3:应对现场观众提问

本场关键词只有1个字:怼。我们见识了科学家怼天怼地怼同行怼观众的全过程。

观众提问:张老师,量子纠缠超越了时空,按照你的逻辑它还是科学吗?

张双南:如果潘建伟老师看到我说不是,肯定会把我掐死。

观众提问:孙老师,阴阳五行“入准”难道不会为骗子神棍提供便利么,入准之后微博上各路“神医”“大仙”欢欣鼓舞,这种情况要怎么解决?

孙小淳:那是他们自己的问题,这不是阴阳五行的责任。

观众提问:我们要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朝野上下都呼唤要回归传统,您对我们传统这么不客气,这怎么弄?

张双南:真的复兴是有科学力量,传统可以写入文化基准里嘛。

观众提问:许多人的亲身经历都认为中医是有用的,而阴阳五行恰恰是中医的理论基础,这难道不说明阴阳五行具有科学性么?

张双南:要把中医和中药区别对待,中医是经验得来的,未必只有阴阳五行可以解释,而中药,本草纲目很多药方都是错误的,并非逻辑自洽,并不具有科学性。

最终,主持人再次回归主题,说正反双方的目的其实都是一致的,都是爱国的,想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殊途同归。全场辩论结束。

释疑——学会正确“定义”科学

看过了这场辩论的精彩“回放”,如果往深层次思考一下,不难发现在探讨“阴阳五行”是不是科学之前,好像有一个更具有“前提性”的问题需要搞清楚——究竟什么是科学?

对这个问题,其实张双南在辩论过程中有过表述。在他看来,科学就是“刨根问题”。可是这个答案显然太过于笼统。我们真正想问的是,究竟如何“定义”般地描述“什么是科学”?

对此,张双南给予了回答。

是不是科学,有什么衡量标准?

科学必须具有可证伪性。科学研究之所以采用证伪原则而不是证实原则,是因为证实原则有很大的缺陷。简单地说,一个理论即使被印证了成千上万次,也不证明它就是绝对正确的,它也可能是错误的。

举个例子:即使你在世界上的150个国家看到的乌鸦都是黑的,但如果就此归纳推出结论“天下乌鸦都是黑的”,这个结论也未必是成立的,因为说不定啥时候啥地方就会出现一只白乌鸦,这个结论就被否定了。所以基于这个原因,科学研究不采用归纳证实的方法,而用的是演绎推理证伪的方法。演绎推理是所谓的保真性推理,也就是说如果假说成立,推理结构形式正确,得出的实验结果也一定正确。反之,如果实验结果正确,那么假说有可能成立,但如果实验结果错误,那么可以确定假说一定不成立。

那什么是“可证伪性”呢?没有“可证伪性”,“证伪”也就无从谈起。从逻辑上来说,可以给出否定答案的命题就是具备可证伪性。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地球是圆的。”这句话具备可证伪性,因为可给出否定的答案。

“地球是方的。”这句话具备可证伪性,因为可给出否定的答案。

“地球可以是任何形状。”这句话不具备可证伪性,因为给不出否定的答案。

“大球比小球先落地。”这句话具备可证伪性,因为可给出否定的答案。

“人生病都是环境的原因引起的,可能是人体自身环境的原因,也可能是人体以外的环境的原因。”这句话不具备可证伪性,因为给不出否定的答案。

以此类推,阴阳、五行是否具备“可证伪性”呢?那由此就首先必须给出包括明确内涵或者外延的定义:“何为阴?”“何为阳?”“何为五行?”。如果给不出一个明确的定义,谈证伪就无从谈起,谈科学更是无从谈起。

“阴阳五行”与“科学”有什么不同?

科学依靠的推理方式主要是演绎,其次是归纳。阴阳五行理论用的不是演绎推理,也不是归纳推理,而是类比推理,也就是所谓的类推。类比推理的保真性是最不好的,但却是最多人喜欢用的。因为类比最核心的就是要属性一致才推理成立,而我们可以看到的很多所谓的类比,不是类比,仅仅是比喻。

比如,古人观天象提出阴阳五行的说法,然后大概地认为人世间的万物都应该符合这样一个规律,于是类比推理开始,类推到人的身体,类推到风水,类推到世间万物,这就是古代朴素学说的最主要的逻辑方式,其中最核心的思想就是自认为的“注定如此”,而不是经过严密论证的“必然如此”。

再举一个明显的例子:古希腊有“水火土气”说,古印度也有“地水火风”说,中国有“金木水火土”说。当“五行”说作为理论,要去施加在待解释的事物上,比如大自然一年只有四个季节,这是年年如此循环的,年年不变的规律,怎么办?解释不了了,于是只有强行增加一个季节,名曰“长夏”。

不是科学就一定是伪科学吗?

如果不能同时满足前面提到的标准,那就可以确定不是科学。但是否不是科学就一定是伪科学?未必!不是科学,可能是哲学、神学、世界观等等,都是可以的。但如果已经确定不是科学,还非得说是科学,这自然是伪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