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科技神童的困惑

来源:    发布日期:2014-07-17 14:40:03   阅读量:0


  彭博、赵嘉珩,这两个别人眼中的科技神童,其实也有着自己的困惑和矛盾。

  困惑:和书本学习的冲突

  与其他众多高三学生一样,赵嘉珩依旧要通过高考拿到进入大学的入场券。高考成绩出来以后,赵嘉珩并不是很开心,他高考成绩考了626分,用他自己的话说,并没有考好。赵嘉珩告诉记者,参加科技实验和竞赛耽误了他的不少书本学习时间。

  彭博也对记者表示,他所从事的项目从初三就开始了,由于做实验要占去他的很多时间,他不得不另外花费更多的时间弥补功课。

  而记者了解到,事实上,这些年在很多中学,尽管很多学生对科技活动等多种课外学习怀有浓厚的兴趣,清楚地知道这样的经验对自己的成长很有帮助。但是由于担心影响课堂内容的学习,很多学生就放弃了,又完全进入了应试教育的轨道。

  为了吸引学生参加科学实践活动,于是国家出台了科技作品竞赛成绩加分的策略。这些年,这种方式的确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不少学生投身到了科技实践活动中,并因此而受益。赵嘉珩也因为科技竞赛的优异成绩今年获得了30分的高考加分,这样他的高考总分就达到656分,达到了往年去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录取分数线的水平。赵嘉珩说他想在北海学习航空发动机或者飞机整体设计,只是今年由于分数线还没有出来,赵嘉珩的心依旧悬着。

  但是不管怎样,赵嘉珩都十分喜欢在北航实验室学习以及参加创新大赛的经历,这对他的整个人生都将发生重要影响。

  不过在另外一个方面,这些年国内的科技竞赛加分政策也出现了一些钻孔子的现象,有部分学生,其科研项目实际上并不是其个人完成,主要是其指导老师或者家长的功劳。如何对其予以规范,其在未来依旧是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让研究广泛进入中学课堂

  新东方掌门人俞敏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为了应对中考和高考,目前在中国初三几乎没有学新东西,高中除了高一会大量学习一些新东西以外,从高二考试,一切后开始围绕着高考的分数进行应试训练。从科学上而言,这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而在美国就不存在这样的情况,由于不是高考一考定终身,整个中学阶段他们都是实行的是素质教育。因此美国和中国的教育出现了截然相反的反差,在中国,很多学生中学时代很厉害,但是上大学就不行了,而在美国,绝大多数学生在中学阶段的成绩并不如中国,但是进了大学,他们的思维和研究能力很快就要超过中国的大学生。这表明,要增强中国的创新能力,我国的基础教育必须要进行进一步的改革。

  其实,北京市这些年一直在探索。在素质教育的探索方面,拥有雄厚教育资源的北京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不仅高校的一些课程开进了中学课堂,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一些实验室也向中学生进行开放,为爱钻研科学的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环境。

  科技竞赛也有遗憾

  像彭博、赵嘉珩等就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受益者。虽然他们的高考成绩并不是最牛的,但是他们参加科技实践和研究的经历必然对他们未来的整个人生都将发生重要的影响。

  赵嘉珩说这种科技竞赛也有遗憾。“我们是既得利益者,中国现在发展很不平衡,现在全国很多地方却没有办法实施这样的教育。参加大赛时我就发现,北京、上海和重庆等这样的地方学生的科技项目有很多,而在青海、新疆等一些地方,项目就要比较少。”赵嘉珩说。据了解,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喜欢趣味科学、热爱探索节目的赵嘉珩就开始在科技课老师的指导下参加科技活动,这一步步培养了他进行科技活动的兴趣和能力。但是在中国的绝大多数地方,很多孩子根本就没有条件进行这种方式的学习。

  “北京的学生遇到了一个科研问题,可以很方便的去各个大学问教授解答。而全国其他某些地区就很难做到。”赵嘉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