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在乱用抗菌药!未来我们或将面临“无药可
文/记者 吕浩然
一个小小的伤口、一次简单的接触、吃了一点变质的食物、一次小型的手术······这些情况可能会让你送命。原因就是细菌耐药性。
“在大湄公河地区,包括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恶性疟原虫已经出现对于青蒿素的抗药性······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发布遏制青蒿素抗药性的全球计划。这项计划出台的目的是保护ACTs(青蒿素复方药物)对于恶性疟疾的有效性。”
上面的话出自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12月7日发表的诺奖演讲。而“抗药性”几个字在一片赞誉、和谐的气氛中显得格外刺耳。
细菌耐药性形势日益严峻
屠呦呦的担心,同样也是一线医生切身感受最为深刻的话题。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抗感染病房,北京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郑波教授告诉记者,举一个案例即可说明细菌耐药性问题的严峻:目前临床上耐药性严重的细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其对甲氧西林耐药,被称为MRSA(Methicillin-resistant S. aureus)。根据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CARSS)显示的数据,中国2015年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葡萄球菌全国检出率为35.8%,美国一年有将近10万名严重MRSA病人,其中1.9万人死亡,超过艾滋病死亡人数。
“不仅MRSA问题有待解决,还有很多耐药菌正在威胁着人类的安全,如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2015年检出率为58%,较2012年上涨近10个百分点,耐药率不断增长,而鲍曼不动杆菌则会引起血流感染、脑膜炎等疾病。”郑波说道。
CARSS显示的数据也进一步支持了郑波的观点。记者在CARSS发布的2015全国细菌耐药监测报告中观察到,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细菌对一些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都超过30%,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的耐药率甚至超过90%。
细菌耐药性已经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资料也显示,中国和西方国家耐药性上也有差异,如美国重症监护室血流感染的患者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达到80%以上,而中国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则仅为2.9%
面对日益严峻的细菌耐药性形势,各国政府均采取措施遏制这一世界性问题的蔓延。2014年9月1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发布行政命令,要求设立特别小组应对日益严重的耐药细菌威胁。小组须在2015年2月15日前给奥巴马提交为期5年的应对耐药细菌国家行动计划,并要求设立由非政府机构专家组成的总统顾问委员会,为奥巴马提供与抗击耐药细菌项目和政策有关的咨询和建议。
美政府当天还发布一份为期5年的《抗击耐药细菌国家战略》,旨在预防和控制耐药细菌感染疫情,维持现有和新的抗菌药物的有效性,并开发新一代测试技术、抗菌药物、疫苗和其他治疗药物。
而我国政府自2004年以来相继印发并修订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建立了覆盖全国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细菌耐药监测网和全国合理用药监测网,并不断完善监测方案。
抗菌药物的滥用加速耐药性的传播
用时下比较“新潮”的话讲,细菌耐药性本身并不是人类的“锅”。从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理上看,人类在用抗菌药物消除病菌时,个别细菌没有被彻底清除,而是在抗菌药物环境中生存了下来,并产生了“抗体”。这样的病菌在增殖之后就会将这种耐药性遗传到增殖出的下一代病菌中,这本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讲,细菌耐药性其实是病菌为适应环境的一种进化。
虽然抗菌药物耐药性是自然发生的,但在人类和动物间误用、滥用抗菌药物却会加速发生耐药的过程。
“首先,人们可能会服用没有必要服用的药品,或者没有服用应当服用的药品。第二,药品质量没有一直保持在高位。细菌、病毒和其它病原体的自然反应就是摆脱人们所服用的用来将其清除掉的药品。”世界卫生组织助理总干事福田敬二博士表示。
不仅如此,不科学的使用方法也是细菌耐药性的帮凶之一。“如果人们服药时间不够长,或者所用药品的效力不够,耐药病原菌可能会存活下来并发生扩散。反过来,这就意味着人们患病时间可能会延长,也可能会更容易失去生命。”福田敬二补充道。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公众包括政府并没有对细菌耐药性产生足够的重视。在很多地区不断扩展的细菌耐药性问题一点一点地占据着人们的视线,政府也意识到细菌耐药性问题已经上升到了一个需要国家出手干预的层面。
不仅如此,人类用药不当并不是唯一问题。细菌耐药性的发展还受到畜牧业广泛使用抗菌素,以促进生长与预防疾病这一做法的推波助澜。细菌耐药性在家畜中的传播促进了耐药性通过食源性疾病和其它感染途径在人间的蔓延。
据新华社2015年11月23日的报道,中外研究人员已经在牲畜和人身上的细菌样本中发现了一种能对抗强效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基因,这意味着人类所用抗菌药物中的“最后一道防线”——多粘菌素有被攻破的风险。
但是实际情况是多粘菌素在我国尚没有供全身应用的产品在临床使用,我国临床上唯一可使用的多粘菌素仅为软膏剂,临床应用很少,但是却出现了抗药基因,而这个基因产生的根源很有可能就是我国农业方面广泛使用抗菌药物的结果。
抗菌药的这些用药误区你有吗?
2015年是人类与细菌耐药性奋战的一个重要时间点,各国政府、组织纷纷推出重大举措,去应战这一世界性的难题:习近平出访英国就将细菌耐药性作为国际合作项目放到了出访议程当中,作为两国共同合作攻克的一项难题;世界卫生组织在2015年11月16日-22日举行“世界提高抗菌药物认识周”,旨在呼吁全世界政府、个人去共同努力、提高认识并采取行动,解决这一紧迫问题;在英国“经度奖”议题公投阶段,细菌耐药性击败包括全球气温变暖、食品安全等世界性难题,成为“经度奖”1000万英镑的“悬赏目标”。那么,作为普通民众的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去做呢?
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肖永红表示,人们现在对抗菌药物仍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在认知和使用上如果不加改进,细菌耐药性的问题就不能得到良好的解决。公众对抗菌药物的误区主要体现在六大方面:
误区1:抗菌药=消炎药?
抗菌药不直接对炎症发挥作用,而是通过杀灭引起炎症的细菌、真菌等而起效。不仅如此,人体内还存在着大量的正常菌群,若用抗菌药物治疗无菌性炎症,会抑制和杀灭它们,造成菌群失调,引起腹泻等不良反应。“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局部软组织淤血、红肿、 疼痛,过敏引起风湿性关节炎等,都不宜用抗菌药治疗”。
误区2:越“高级”越好?
每种抗菌药物都有自身的特性,所谓“高级”,一般是针对抗菌药物新旧和价格而言,并非指对某种感染更有效。选用抗菌药物,需要因病、因人选择,对症下药。如老牌药红霉素,价格便宜,对支原体感染引起的肺炎有较好疗效,而相对较新、价格较高的三代头孢菌素对这类病无效。盲目用“更高级”的抗菌药物,易引起耐药,可能在今后出现较严重的细菌感染时无药可用。
误区3:抗菌药物能预防感染?
很多人腹泻、手上出现小伤口时,会自行服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实际上,抗菌药物预防感染只能在特定情况使用,有严格的适应症,如做结肠和直肠手术前可使用等。若在还没有确定是否患有感染性疾病的情况下就使用抗菌药物来预防,反而会引起细菌耐药和体内菌群紊乱,增大感染风险。此外,出现轻微感染如皮肤表面的小疖肿等,只要身体健康,抵抗力正常,均能自行痊愈,也无需使用抗菌药物。
误区4:一种抗菌药物无效立刻换另一种?
如果疗效不明显,应先考虑用药时间是否足够,而非率先怀疑抗菌药物本身的有效性。此外,抗菌药物的效果还受患者免疫功能状态等因素影响,患者只要遵医嘱加以调整,一般都能提高疗效。反之,患者自行要求频繁更换药物,会造成用药混乱,引发不良反应,更容易使细菌对多种药物耐药。
误区5:种类越多越有效?
有人认为同时多用几种抗菌药物能够从多个角度攻击细菌,做到“毫无遗漏”。其实,这样不仅不能增加疗效,反而容易产生不良反应或造成细菌耐药。有研究证明,同时使用药物种类越多,出现不良反应几率就越大。因此,患者应严格遵循医嘱用药,不要自行增加使用抗菌药物种类。
误区6:症状消失就立刻停药?
一般用抗菌药物,医生会开相应疗程的用量。“很多人走入一个误区,即有时服用两三天,症状就明显减轻甚至消失,这时可能认为感染已经好了,可减量或停用抗菌药物”。然而肖永红却表示,治疗不同感染、抵御细菌类型,所用抗菌药物种类和疗程都可能不一样。如一般情况,治疗肺炎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等,疗程通常为10-14天,“感染症状减轻时,细菌一般尚未彻底清除,此时不能随意停药。因为这会使细菌消灭不完全,不但治不好病,即便已经好转的病情也可因残余细菌而复发,如此反复,相当于增加了细菌对药物的适应时间,会使细菌对这种药物产生耐药性”。患者应慎重对待抗菌药物,不要与他人共用,并且在治疗完成后,要通过正规渠道丢弃,不能留存备用。■
选用抗菌药物,需要因病、因人选择,对症下药。盲目用“更高级”的抗菌药物,易引起耐药,可能在今后出现较严重的细菌感染时无药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