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前病变”与“带瘤生存”

来源:    发布日期:2018-03-20 13:17:14   阅读量:0

【演讲专家

程书钧

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副所长、国家973肿瘤项目首席科学家,北京市重大肿瘤专项首席科学家、卫生部肿瘤行业专项首席专家,从事肿瘤学研究50余年。

【核心要点

1.基因突变学说认为,肿瘤的发生,就是因为基因突变。但世界上没有两个相同的肿瘤,不同的人得同一种癌症,在不同机体上发生的基因突变是不同的;

2.治疗癌症的靶向药物会产生耐药性的最主要原因是肿瘤的异质性,也就是同样的肿瘤产生的原因不同,其中检测出的基因突变也有很大差别;

3.有大量证据证明,癌前病变跟癌发生有关。口服阿司匹林可以预防人类某些肿瘤,特别是消化道肿瘤;

4.医生应该治疗带有肿瘤的病人,而不只是治疗病人的肿瘤。

每每听到肿瘤,总会让人不寒而栗。的确,肿瘤是在医学研究领域中一项非常复杂的问题。近百年来,世界各国的生物学家和临床医学研究者对于肿瘤进行了大量研究,到今天为止,肿瘤研究已经进入到人类基因组的研究时代,大量基因组研究已经揭示了人类肿瘤基因的变化。

那么,哪种肿瘤学说占主导地位?肿瘤是一种致死疾病吗?在2月28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百年华诞系列学术活动——“生命科学大师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书钧作了题为《肿瘤防治的思考》的学术报告,为我们揭开肿瘤的本来面目。

同一个世界没有两个相同的肿瘤

在目前众多的肿瘤研究学派当中,基因突变学说是当今肿瘤理论和治疗上依然占据统治地位的。通过检测人类基因组的改变发现,人类的许多基因都发生了突变,基因突变学说认为,肿瘤的发生,就是因为基因突变。

这些基因突变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突变率较高的基因;另一种是低频率基因突变,这也是大部分基因的突变方式,突变率只有百分之零点几。

但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没有两个相同的肿瘤,不同的人得同一种癌症,在不同机体上发生的基因突变是不同的。而且这些发生突变的基因当中,一定会有某几个起关键作用的基因,它们被称为“驱动基因”。所以,这一学说认为,人的肿瘤发生主要是驱动基因发生突变。

同一个人发生的基因突变中,驱动基因数量有限,所以根据基因突变学说,产生了许许多多治疗癌症的靶向药物。但是,是不是基因突变学说中的靶向治疗药物就能解决肿瘤治疗的问题呢?真相是,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大差距。

因为现在几乎所有靶向治疗药物都会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产生耐药性,没有一个药物有例外。因此有部分科学家认为,要想基于基因突变学说治疗肿瘤,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那么,为什么靶向药物会产生耐药?这其中有许多复杂的机制,但最主要因为肿瘤的异质性,也就是同样的肿瘤产生的原因不同,其中检测出的基因突变也有很大差别。而且,同一个人的原发肿瘤和他自身的转移肿瘤,同样一个肿瘤的不同部位,甚至同一个肿瘤的同一个部位的不同细胞的基因突变都不一样。这就是肿瘤细胞极其复杂的异质性。这些肿瘤的异质性是造成现在靶向治疗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

当然,还有包括分子肿瘤网络疾病、宿主因素等其他原因,这些纷繁复杂的因素都会对肿瘤的耐药性造成影响。

现在,已经有人来挑战基因突变学说,他们认为,不能用基因突变学说解释所有肿瘤现象,也不能用靶向药物治疗所有肿瘤疾病。比如,就有人发表论文论证,如果肿瘤可以用基因突变学说解释,那么,大象、鲸等动物的体细胞是小鼠的数万倍,那么大象和鲸这类动物所产生的基因突变率会远高于小鼠,因此大象患肿瘤应该远高于小鼠。

但事实上,大象发生的肿瘤疾病率要低于小鼠,而且发生时间也晚。研究还发现,正常人的上皮细胞可以产生基因突变,但是这些细胞依然是正常的。所以,细胞发生的驱动性基因突变跟它是不是发生肿瘤不能画等号。

因此科学家推测,发生肿瘤的原因可能是基因组上更复杂的改变。这些问题,现在已经引起了更多科学家的重视。

把癌控制在“癌前”

正常细胞发展到具有侵袭性的肿瘤需要10到30年,在这一期间,会有一个阶段被称为癌前病变,在这些癌前病变当中,大约三分之一可以成为长期存在不发展为癌症,三分之一会发展成为对病人有危害的癌症,还有三分之一会恢复到正常。

但是,人类现在并不清楚什么样的条件会让癌前病变发展成为对人有危害的癌症,什么样的条件能让癌前病变恢复到正常。这些是当前需要回答的问题,这也是肿瘤防治的关键问题。

有大量证据能够证明,癌前病变跟癌发生有关,我国在山东有关研究发现胃重度不典型增生病人发生胃癌的几率是有正常胃黏膜的41倍。因此,重度不典型增生是要高度重视的一种胃癌的癌前病变。

在河南林县也发现食管重度异型增生发展成食管癌的几率要高出正常食管人群20-30倍,同样也证明了癌前病变与肿瘤有密切关系。

也有证据显示,治疗癌前病变可以防止癌症的发生,例如乳腺癌,当一侧乳腺癌手术以后,另一侧乳腺有很高的几率发生第二次乳腺原发肿瘤,乳腺癌手术之后口服药物三苯氧胺,凡是口服药物的病人,比非服药人群的对侧乳腺癌发生几率下降40%,因为药物抑制了第二个乳房的癌前病变向乳腺癌发展。

口服药物对于把癌症控制在“癌前”的作用不容忽视。口服阿司匹林可以让结肠癌的发生和死亡率下降,这项研究成果已经在多年前发表在《柳叶刀》上。

在国外,做过心脏手术的病人会被要求口服阿司匹林,研究人员的调查发现,口服阿司匹林的病人跟不口服的病人相比,五年以后,服药的病人癌症的死亡率显著低于非服药物病人。因此,专家提出,口服阿司匹林可以预防人类某些肿瘤,特别是消化道肿瘤。

心情和运动理论依据强大

肿瘤到底是什么疾病?对于肿瘤的治疗,是不是只要治肿瘤就行呢?这是现在值得我们深度思考的问题。

实验人员将基因背景完全相同的小鼠分为两组,分别给这两组小鼠体内移植肿瘤,其中一组小鼠生活在自由的空间中,有玩具,可以交流、活动,而另一半小鼠被分别关在鼠笼中缺乏运动和交流。

这两组小鼠的唯一不同就是生活环境。最终,实验结果显示,在宽松生活环境中的小鼠,其肿瘤明显小于生活在闭塞环境中的小鼠。因此,外界环境通过下丘脑系统会影响神经内分泌,这类系统的变化对于后期肿瘤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如果放在人身上,这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将更加明显。

但是,在医生治疗肿瘤的过程中,这些因素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所以,如果病人在得知自己得了癌症之后,会有不少的病人进入焦虑状态,进入焦虑状态的病人,跟没有这种心理状态的病人相比,死亡率高22%。研究表明,干预病人的心理障碍也会提高病人的生存率。

除了心情,还要运动。运动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不是一句空话,是有科学依据的。同样是基因背景一样的小鼠实验,一组是经常运动的小鼠,另一组是处于静态的小鼠,实验结果表明,运动的小鼠肿瘤发展很慢。

运动可以使人的免疫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得到恢复,病人不能只被动的等待治疗,自己要有积极的心态,并且加强运动,才能让病情得到更好的控制。而这样的事例在报道中也经常出现。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细胞发生突变,是否会发生肿瘤,很大程度在于宿主,如果宿主一直保持强大的免疫能力,肿瘤发生的几率会明显降低。

肿瘤就是慢性病

治疗肿瘤没有错,那么,如果得了肿瘤,是否就意味着余生的生命质量就非常差了呢?现代意义上的治疗,其重点应该从治疗肿瘤转移到带瘤生存,以免疫为核心增强宿主免疫因素将会成为未来肿瘤治疗的战略核心。

医生应该治疗带有肿瘤的病人,而不只是治疗病人的肿瘤。听起来这句话有些拗口,但这是需要高度重视的理念。同时,肿瘤的预防是可行的,如果在前期没有注意,而到了后期,就难以控制了。

肿瘤或许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一种生命现象,肿瘤是在人衰老过程中,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中所造成的一个自然选择结果,肿瘤是人生命过程中以免疫为主的宿主因素从强势到衰老的过程。

预防肿瘤和预防衰老很重要,应该在延缓衰老的概念之上预防肿瘤,不要把肿瘤看做“怪物”。要增强自己的抵抗力,增强宿主因素,即使带病,也能有高质量的生活。■

(内容整理自2月28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百年华诞系列学术活动—“生命科学大师论坛”,文字已经程书钧院士审核。)

TIPS:

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建院100周年之际,为传承陆道培院士博学善思,精勤不倦之学术风范,弘扬诚笃严谨追求真理之科学精神,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将科研教学楼三层多功能厅冠名为“陆道培学术报告厅”,并隆重举行陆道培学术报告厅启用仪式。

“生命科学大师论坛”作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百年华诞系列学术活动之开篇,展示大师们高屋建瓴的学术思考,启迪医院科学研究工作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