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你抑郁了么?

来源:    发布日期:2014-06-27 22:57:53   阅读量:0
  他40岁,有一个14岁的儿子,和一个关系不好的妻子。意外失业后,长期积压在心中的消极情绪的爆发,遇到什么事情都非常的着急,并且失去了工作的能力。因为任何一项工作,都会让他陷入焦急的情绪。他觉得自己已经被这个世界抛弃,并经常莫名其妙的紧张,没有人能理解他自己,时常有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就在家人都以为他是因为失业而陷入到心理的低落期时,医生却诊断他已经患上了中度抑郁症。
  
  她56岁,几年来她饱受多种躯体不适之苦,心慌、心痛、乏力等症状,曾使她反复在医院住院治疗,先后被诊断为心脏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症等。她在痛苦中抱着一线希望,不停地接受着各科医学检查,服用各种药物,但痛苦不减。最终,医生告诉她患了抑郁症。


  
  自杀人群中约70%患有抑郁症
  
  虽然诱因各不相同,但这些诱发因素就像“扳机”一样,时刻待命,找准机会就伺机发动,射出名叫抑郁症的子弹,侵害我们的心理健康。
  
  抑郁症也被文雅地描述为“蓝色隐忧”。但是它的破坏力却一点也不文雅。根据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抑郁症的发病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据估计,抑郁症的年患病率为5%~10%。
  
  而且由于抑郁症患者普遍情绪低落、悲观厌世。严重时很容易产生自杀念头。由于患者思维逻辑基本正常,实施自杀的成功率也较高。据研究显示,在自杀人群中,约70%的人患有抑郁症。
  
  而近日杭州《都市快报》与深圳报业集团两位媒体人士突然自杀离世的原因,也剑指抑郁症。
  
  所以抑郁症已被医学界视为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精神疾病。根据预测,到2020年,精神障碍性疾病(其中抑郁症占大多数)将成为中国第二大杀手。
  
  但是与较高的发病率相反的是,在现有的抑郁症患者中,只有不到3%的人接受了相关的治疗,大部分人可能还处于懵懂的状态。而接受治疗的人数如此之低,和人们对这项病症的知晓率低有很大关系。
  
  大多数人们常会说自己“很郁闷”,但是几乎没有人会想到这是抑郁症,更不会了解抑郁症和感冒、发烧一样,都是一种疾病,只不过一个病在心里,一个病在身体。
  
  如果我们问一下自己,到底能不能分清楚正常人的情绪低落和抑郁症呢?可能很多人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抑郁症发作时有哪些症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心理危机干预与压力管理中心主任西英俊告诉记者,抑郁症和心情不好,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情况。而且判定抑郁症是有严格的科学指标的。抑郁症发作时候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核心症状”还有“附加症状”。
  
  抑郁发作的核心症状有3条:(1)抑郁心境存在于一天中大多数时间里,且几乎每天如此,基本不受环境影响,持续至少2周;(2)对平日感兴趣的活动丧失兴趣或愉快感;(3)精力不足或过度疲劳;
  
  抑郁发作的附加症状有7条:(1)自信心丧失和自卑;(2)无理由的自责或过分和不适当的罪恶感;(3)反复出现死或自杀想法;(4)有证据表明存在思维或注意能力降低,例如犹豫不决或踌躇;(5)精神运动性活动改变,表现为激越或迟滞;(6)任何类型的睡眠障碍;(7)食欲改变(减少或增加),伴有相应的体重变化。
  
  西英俊说,一般来说,如果这些不良心理状态盘桓在心头超过2周以上,而且患者满足核心症状和附加症状各2条,就属于轻度抑郁发作了;而如果3条核心症状全满足,并且附加症状也同时满足5条以上,很可能就是重度抑郁发作的信号。
  
  西英俊说,这些标准,是针对于已经患有抑郁症的人,在他们疾病发作期时,判断是否发病的标准。而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想知道自己是否有抑郁症,可以通过本文最后附的“抑郁自评量表”来检测。
  
  抑郁症的患者,大多能从平时生活中看出一些苗头,但是也有一类病人,他们在人前表现的非常正常,只是把痛苦深埋在心底。这类被称之为“微笑型抑郁”的患者其实更需要关注,因为他们从不表露自己的内心,一旦走向极端,周围的人往往非常惊讶。
  
  但是只要细细观察,这类人还是有迹可循的。比如他们普遍有很强的防御意识,他们会在别人面前“装好”,总是呈现很良好的状态,从来不寻求别人的帮助,特别喜欢独处,遇到一些大的挫折,比如家中变故时,他也年表现的比一般人更泰然自若。所以对于这样的微笑型抑郁症患者,需要周边的家人和朋友更多的关注。
  
  抑郁症爆发是综合因素
  
  抑郁症,并不是一个现代病。有人甚至认为,《红楼梦》中整天皱眉叹气、动不动就流泪的林黛玉就是古代抑郁症患者的典型写照。这种说法虽然并没有科学根据,但是抑郁症确实与人类相伴已久,因为它是和我们的基因还有生存环境密切相关的。
  
  对于抑郁症的成因,目前的研究认为,它主要是生物遗传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这三方面共同导致大脑内化学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一组精神疾病。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抑郁症是存在一定的遗传性的。若父母中有一人患抑郁症,则孩子患该病的机会增加10%~13%。但是这只是增加了风险,并不代表一定发病,大多数疾病都是基因与环境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
  
  而心理因素认为,各种重大生活事件突然发生,或长期持续存在会引起强烈或者持久的不愉快的情感体验、悲观消极的思维习惯,也会导致抑郁症的产生。比如童年的心理创伤,失去父母或其中一人,被大人忽视,缺乏最基本的生理和心理的照顾,受到生理或心理上的虐待等等。有这些心理体验的人会增加抑郁症的患病风险。同时,研究还发现过于自卑、过于依赖他人、悲观、容易自我批评的人患抑郁症的可能性也更高,可能是由于这些性格的人面对压力事件时会比其他人感受到更大的压力。
  
  此外,现代社会的高压力情况,也容易使我们的心理长期处于紧绷状态,从而导致抑郁症的发生。压力事件比如离婚、失去亲人、失业等等。虽然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本身不可避免,但是如何排解压力、调节面对这些压力时的情绪状态,却是可以控制的。对于有家族史的人来说,学会如何调节情绪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三个方面的因素不能说哪个更重要,更多情况下是共同作用导致了抑郁症的出现。”西英俊说。
  
  而人的一些情绪上的变化,很可能会起到“扳机作用”,成为触发抑郁症的关键一环。在一个案例中,一个孩子以当地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重点高校。第一学期期末,本来踌躇满志渴望获取奖学金的她未能如愿。她的情绪从此一落千丈,变得郁郁寡欢,无心学习,也无法处理好与同学的人际关系,还整夜失眠。最后不得不去医院精神科检查,结果诊断她患了抑郁症。情绪上的巨大变化,无疑是她出现抑郁症的最后一根稻草。后来经过医生的长期心理辅导和药物治疗,这名女生最终恢复了心理健康。
  
  抑郁症并非疑难杂症
  
  对于抑郁症,人们需要认清的一点是,抑郁症大多数时候不是靠个人的意志力就能战胜的,它更多的时候需要得到医生和家人的帮助。
  
  而且抑郁症不只是情绪不好罢了。它和其他身体疾病一样,都提倡早发现早治疗。有数据表明,50%的人一生只有一次抑郁症,之后再也不会被相同的疾病所困扰。但是如果他们不幸第二次患了抑郁症,那么他们第三次患病的几率将会显著提高,大约是70-80%。所以,将抑郁症杀死在萌芽,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是很重要的。
  
  幸运的是,抑郁症虽然危害不小,但是它算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它不是疑难杂症,临床上有许多心理治疗方法都可以帮助病人摆脱抑郁之苦。
  
  “一些轻、中度的抑郁症,医生可以通过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为辅的手段进行治疗。而中、重度的患者以药物治疗为主,等到抑郁症状有所改善后,再进行心理的疏导。”西英俊说。
  
  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已经对抑郁症有了初步的认识。从神经成像学方面来说,抑郁症患者的大脑会出现相应的变化,比如大脑的额叶、海马的一些改变,而所有这些都是大脑中被认为参与情绪调节的部位。而治愈后,大脑中这些区域的改变又会回归正常。从生物化学的领域也发现,抑郁症的发生可能与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的浓度下降有关。所以一些治疗抑郁的药物具有让这些神经递质浓度升高,从而使人们产生愉悦心情的功能。
  
  在接受治疗时,一旦确诊了抑郁症,最好与医生一起,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接受系统有效的治疗,否则,会导致疾病的慢性化、难治化。
  
  但是在实际中,经常遇到一些患者在诊治过程中走了各种弯路,使病情恶化。因为少数患者病情缓解之后自认为已经完全康复,抱着侥幸心理自行停药。这是非常错误和危险的。
  
  曾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患抑郁症的女士,一直辗转在各大医院积极治疗,但是治疗了两年后病情并没有缓解反而加重了。后来,这位女士甚至出现了自杀倾向。原来,她为了尽快缓解症状,换用了近十种抗抑郁药物,而且多次自行停药、换药,结果反而使每种药都没有起到作用,反而加重了病情。所以在治疗抑郁症时,一定要剂量、足疗程服药。不要将“心灵感冒”拖成“心灵癌症”。
  
  临床经验表明,80%的患者如果规范治疗可以实现临床治愈,除了极少数难治型的,其他都会有所改善。
  
  家人关爱和运动是对抗抑郁症“法宝”
  
  在抑郁症的治疗中,除了药物和医生的帮助不可或缺外,家庭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抑郁症患者中,很多人的发病是和心情以及性格因素相关的。比如在一个案例中,一个患者无法融入正常的社会交往,自己和妻子都很痛苦。妻子就一直埋怨他“心眼窄、孤僻”。经过医生了解,原来这个患者从小父母离异,他一直在一个家庭环境不稳固、没有安全感、亲情缺失的环境中长大。所以成人后,他的人际关系也十分脆弱,容易受伤,回避和人的交往。
  
  家人了解这些性格的成因、缺陷后,他们就不会再埋怨或者责怪,而是从理解、包容的角度给予患者关怀。而作为陪伴患者时间最多的家人,对患者的帮助是显而易见的。因为理解患者隐藏在心灵深处的冲突和情感,理解其不断重复的关系模式,能逐渐修复早年的心理创伤,柔化固有的、不良的性格模式,从而获得新的体验,改变对人以及对世界的看法和态度。这样,在家人的陪伴下,他们容易走出心灵的困境。
  
  此外,运动也是一个对抗抑郁症的法宝。根据国外一项为期六个月的跟踪研究显示,经常参加锻练的抑郁症患者和不运动的对照组成员相比,经常运动组的抑郁症复发的可能性最小。
  
  而最近大量的研究也显示,锻炼,尤其是有氧运动,确实有助于消除轻微抑郁症。但是这项研究的也建议人们,锻炼并不能简单地替代药物治疗,治疗抑郁症是一个综合的手段。
  
 


 

       “抑郁自测量表”是北京安定医院心理危机干预和压力管理中心主任西英俊为《科技生活》周刊和“掌上科普(微信号:kepu365)提供的一种检测方式,帮助普通人初步判断是否有抑郁症。

      点击测试 >>抑郁自评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