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洞救援

来源:    发布日期:2018-07-19 10:27:13   阅读量:0

泰国清莱的“睡美人洞”中如今只剩下静静的水声。

6 月23 日,12 名年龄在11~16 岁之间的泰国“野猪足球队”少年和他们的教练进入洞穴探险时被洪水困住,与外界失去联系。虽然他们距离洞口只有短短4 公里,但直到17 天后才全部重见天日。

参与此次救援的中国洞潜专家说,此次救援行动是世界上难度最大、风险最高的营救行动之一。为什么洞穴营救这么难?

救援方案

方案① 竖井

从被困人员的上方钻出足够宽阔的竖井。

风险:可能导致洞穴塌陷;受困者位置距地表约800~1000 米, 钻探时间不足。

方案② 潜水

紧急向受困少年培训潜水技术。

风险:有些队员还不会游泳;积水浑浊、能见度低;少年可能因身体虚弱或惊慌而在潜水中掉队。

方案③抽水

从洞穴内将雨水抽出。救援人员一周内抽出了超过13 万吨水。

风险:季风带来的雨水持续不断,超过抽水的速度。

方案④ 等待

等待水位自然下降。泰国官员称他们准备了足够坚持4 个月的食物、药品等物资。

风险:等待时间可能长达数月;洞内空气质量不断恶化;水位可能将进一步上升。

洞穴救援难在哪里?

记者/ 赵天宇

热带和亚热带山区,天然的岩 洞随处可见。出于对大自然的好奇, 进入洞穴当中探险寻求刺激的人也 不在少数。但由于洞内环境复杂多 变,游人被困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而洞穴特殊的地质特点和复杂的环 境变化,决定了洞穴救援的复杂性 和困难性,洞穴救援一直以来是国 际公认难度最大,耗时最长的救援 行动。虽然历史上曾多次出现成功 的洞穴救援奇迹,但更多的时候救 援以失败告终。那么,洞穴救援的 难点到底哪儿?

难点一:地形复杂路很滑

天然洞穴多数洞口小、内堂大,很多时候甚至连洞口都很难被发 现,洞深、壁滑、乱石凹凸、阴暗 潮湿是其常见特点。人工洞穴则有 坍塌渗水、泥土松动等风险。

去过溶洞游玩的人都知道,用 “崎岖不平、形态各异”来形容洞 内的环境非常恰当——经过人为开 发的景区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复杂 的自然洞穴了。在自然洞穴当中, 由于气候和地壳褶皱、升降、断裂 等变动,使得岩层不断出现无规则 的裂隙、错位较大的断层,给救援 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

难点二:洞内洞外温差大

人们常说洞穴内“冬暖夏凉”,实际上是指洞内气温能全年保持相 对稳定。一般来说,洞口一带的气温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越往洞内气温波动越小甚至不受外界影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系统。

对于受困者和营救人员来说, 有时这种内外温度变化会对营救工作带来一定干扰。

难点三:洞穴生物多威胁

洞穴是喜欢阴冷潮湿环境动物 的天堂,这对被困人员和救援人员 的生理、心理都是不小的考验。

现代最为常见的洞穴栖居动物 有岩燕、蝙蝠、蟋蟀、蜈蚣、蜘蛛 等;偶尔也能见到鼠、蛇类等动物; 地下河中则常常能见到鱼、蛙、螺 等。在黑暗环境中,蜈蚣、蛇之类 很有可能对人进行直接攻击。2007 年贵州某消防队在进行洞穴救援时 发现内部有蟒蛇,救援人员通过全 身涂撒硫磺,最终成功完成救援。

难点四:送风供氧有阻碍

多数洞穴深达几十米、上百米或更深,还有的洞穴蚀烂物质长年积累,内部形成了大量的有害气体。此外,洞穴内部通常没有植物,遇到多人被困的情况,氧气只能有增无减。

数据显示, 多数洞穴在约5~10 米深时还有足够空气可供人员呼吸,但超出10米后空气缺氧情况逐渐加重。深入其中只有靠大功率送风或补氧来解决被困和救援人员的缺氧问题。但受环境条件、装备配备等诸多因素制约,送风和供氧的难度都比较大。

难点五:空间狭窄垮塌多发

矿洞之类人工开挖的洞穴经常 出现垮塌事故。救援人员在救援过 程中的碰撞或发出的振动都有可能 导致松动的岩石泥土垮塌和掉落。 这些岩石泥土击伤救援人员会导致 救援中断,它们也有可能对涉险人 员造成二次伤害。

多数洞穴空间范围小,救援人员在作业时,必须佩戴个人防护装 备和施救器材,操作受到很大的限制。有时多数洞壁呈垂直面,潮湿润滑,救援人员在施救过程中着力点少,只有依靠绳索牵引才能开展 施救,有时还要悬空作业。一个动作要重复几次甚至几十次,时间跨度很长,救援人员和被救援者都疲惫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