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给院士让座是尊重科学的最佳表率
既然我们都认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决心要建设创新型国家,那么在各种场合下,都应该将一些科技大家、尤其是为国家科技及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科技人才放在最受尊重的位置。对科技人才如果面子上都做不到尊重,骨子里就更做不到。
文/评论员 李鹏 编辑/吉菁菁
11月17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与参加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的600多名代表合影时,“挪椅子,扶老人,坐身边”的一连串动作持续刷屏,被网友称赞为“最帅”。在这两位被让座的道德模范中,有一位是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93岁高龄的黄旭华院士,这一幕在中国科技界看来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切切实实做到对科技人才的尊重,习近平总书记为全体领导干部及全社会都做出了表率。
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是中船重工719研究所名誉所长,他为了祖国的核潜艇事业以身许国,隐姓埋名30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技术缺乏和人才匮乏的情况下,黄旭华攻坚克难,终于研制出核潜艇核心技术,因此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习近平总书记一连串的动作令人感受到了他对科学的尊重,正如黄旭华事后所说,“尊重科学、尊重科技人员,尊重老人,今天总书记给我的印象特别特别深刻。”实际上,这并不是习近平第一次对科技工作者表现出发自内心的关怀和尊重。2015年全国科技奖励大会上,有他俯身为年迈行动不便的老科学家们颁发证书的身影;每年春节前夕,有他看望慰问老科学家的温暖话语……
2013年两会,刚刚担任总书记不久的习近平出现在了科协、科技界联组会上,他在开场白中说,“当了总书记后,我第一个来科技组。”让在场的科技界政协委员们很是激动。2015年10月国庆假期,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科学奖,此后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习近平曾三次在公开场合提到她,分别是给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的贺信、给越南《人民报》署名文章,以及2016年新年贺词,他称赞“以屠呦呦为代表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用智慧与双手推动国家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将中国创新的美誉传遍世界”。
习近平不仅通过自身表率给国内科研人员很高的地位,对国外的科学家他也表现出极大的尊重。2012年8月21日,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28届大会开幕式上,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致辞结束后,联合会主席罗伯特·威廉姆斯准备上前握手祝贺,由于匆忙起身,笔记本、笔和眼镜全掉在地上,习近平发现了他的窘态,于是弯下腰帮他捡起眼镜。
人类的文明进步,科学技术是极为重要的推动力量。崇尚科学、尊重科学家才能实现中国梦,才能给我们一个更为美好的未来。明年,我国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的历程中,高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旗帜,我国实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进步。
近些年,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出加速度爆发式发展的态势,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全面兴起,未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和较量,也将是高科技及新科技之间的较量。然而,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广大科技人才更是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尊重科学家、重视科研人才与科普人才,推动科研与科普这两个“轮子”齐头并进,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国家战略。
这些年来,我们也见证了以广大科技工作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最高层的高度重视。
但显然,并非所有的科研功臣都能享受这样的待遇。黄旭华院士在被让座后说,“做梦也没想到,习总书记竟然会把我请下来,坐到他旁边”,听罢令人心里不是滋味。对93岁高龄的黄院士来说,这样的“待遇”真的很意外,因为恐怕在大多数场合中,合影时他都是站在领导身后。
很多领导干部,虽然口头上也高度重视科技发展,但是并没有将尊重科技和科技工作者深深融入到自己的意识中。一个具体的表现就是,一些科技奖项或者举报有领导参加的科技会议,依然以行政级别排座次,合影时领导们总是被安排前排就坐,一些重要科学家反倒成了陪衬。
前不久,在有重要领导出席的一次会议上,官员在前排正襟危坐,老科学家却站在后排,尤其是一位行动不便、站直都很困难的老科学家也站在后排,这张照片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非议。
当然,在中国几千年官本位的传统意识下,这样排座次可以说是一种常态,也因此被认为不必吹毛求疵。但常态并不等于正常,作为新时代的开拓者,我们应该有勇气破除这种“不正常的常态”。既然我们都认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决心要建设创新型国家,那么在各种场合下,都应该将一些科技大家、尤其是为国家科技及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科技人才放在最受尊重的位置。对科技人才如果面子上都做不到尊重,骨子里就更做不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
要实现十九大报告确定的目标,需要广大科技人才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科技人才的氛围,习近平总书记已经做出了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