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大葱”事件暴露出种植户素质之低令人心惊
种植者始终是农残问题的源头。科学知识缺乏造成的种植者对“高毒农药”的迷信以及监管的缺失,共同酿成了“大葱毒死羊”事件。
文/评论员 李鹏 编辑/刘昭
8月24日,山东寿光的100多只羊在食用大葱叶后死亡,当地卫生检疫站在养殖户从冷库捡来的喂羊大葱叶中发现了蔬菜禁用农药成分甲拌磷和毒死蜱。根据后来寿光市相关部门的通报,这批问题大葱来自于沈阳市于洪区光辉街道办事处解放村。
这次的毒大葱事件之所以让很多人震惊,主要是其再一次反映了有关农药销售、流通及残留检测的巨大漏洞,这也是媒体一再追问的痛点。但在这一事件背后,农户科学素质的低下、对高毒农药的盲目迷信,同样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多年来,农药滥用在我国一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大量的土壤也受到污染,我们并不奢求一些农残在果蔬和粮食作物上的绝对禁止,现在常说的“抛开剂量谈果蔬和粮食作物有毒就是耍流氓”就是这个意思。但是国家已经明令禁止的禁用农药成分甲拌磷和毒死蜱还是出现在大葱中,这是我们所不能容忍的。
甲拌磷是一种高毒类农药,根据《农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对农药毒性级别的划分,甲拌磷原药毒性为剧毒,其小白鼠经口半数致死量在10毫克/千克以下。这意味着,若每千克体重摄入10毫克剂量的甲拌磷,即可能杀死动物实验中一半的小白鼠。尽管目前还没有甲拌磷对人体致死量的详细研究,但实践表明不管是口服、吸入,还是皮肤、黏膜接触,短期内大量接触就会引起急性中毒,个别严重病例还会发生迟发性猝死。因此,早在2002年农业部便已公告禁止在蔬菜、果树、茶叶、中药材上使用。毒死蜱虽然是中等毒性农药,农业部也在去年12月发布公告,禁止其在蔬菜上使用。
在我国,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科学素养,很多种植户使用农药常常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他们也根本搞不清众多花花绿绿的农药的化学成分,对什么是高毒、什么是低毒也没有概念,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都是什么杀虫效果好就用什么,但很多种植者对药效的认知并不科学。
比如很多人仅仅是根据现场能够快速杀死多少虫子来判断其药效,这次大葱上喷洒的甲拌磷就以“前脚打药(害虫)后脚落”著称,而对一些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但是速效性弱的农药缺乏正确认知。而实际上,低毒农药虽然死虫较慢,但大多数低毒农药使用2个小时以后,害虫就会中毒,虽然没有死掉但已经停止取食,根本不会再对农作物造成危害。而这些农药常常被众多农户贴上“没有效”“没有用”“完全是骗人的”标签,加上有些低毒绿色农药价格反而昂贵一些,就会被众多农户少用或者弃之不用。
其次,众多种植者在使用农药时的使用剂量也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很多人往往并不是严格根据相关农药使用说明书进行农药的稀释,而是根据自己或者其他种植者以往的个人经验、或者估个大概进行使用。有时要是杀虫效果不是很理想,还会再次加大剂量使用。甚至种植户让自己都中毒的事情也时常发生。近些年,我们不时就可以从网络上或者报刊上看到某地有种植户因在田地里打农药中毒的例子。
在农药的供应端,种植者的使用喜好导致低毒绿色农药不好卖,高毒农药受追捧,在这种市场导向下,高毒农药就有很大的市场,尽管一些高毒农药已经被国家明令禁止使用或者是予以严格管理使用,其依旧会被一些销售商青睐而偷偷或者不符合使用程序地向种植者售卖。
这所透露出来的一个尴尬现实是,目前我国针对广大农村地区和种植户的科学传播尤其是有关农药使用知识的科普严重不到位。民以食为天,但农产品安全方面,种植者是最为重要的一道防线,如果我们不考虑少部分地方的土壤污染及其他环境污染因素,种植者几乎完全掌握着农产品农药安全的阀门,这个源头治好了,农产品的农残安全性问题将不复存在。
遗憾的是,在这些年来食品及农产品安全问题高发的大背景下,尽管我国在生产环节、流通环节都建立起了相对比较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但是并没有将种植者作为最为核心的环节予以落实,没有建立起促进种植者科学素养、农药安全知识提高的有效机制。很多专门针对种植户的科普下乡、农技培训等,要么是运动式的活动,要么是流于形式,受到良性影响的种植户范围并不大,这种局面的存在为高毒农药滥用埋下了隐患。
当然,也有一些人为了获得高产带来的经济利益明知故犯,偷偷使用违禁农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现实是,多年来我国大量农产品和工业产品存在严重的价格差,由于各方面的成本都在增加,价格却又上不去,对很多种植者而言,提高产量就是他们唯一能够获益的途径。而在很多农产品的种植中,这些年病虫害变得越来越厉害,一些人错误地认为,唯有使用高毒农药,才能够获得高产,于是就铤而走险了。
种植者始终是农产品农残问题解决的源头,大葱毒死羊事件,值得所有人的警醒。我们除了需要反思我们的监管体系,更需要以种植者为源头解决高毒农药滥用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