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视崩盘,没有核心技术的“生态”只是泡沫
无论何种情况,用户更看重的都是产品与服务“技术含金量”。乐视变局的一个启示就是:没有核心技术优势的商业模式,终究难以走得长远。
文/评论员 罗中云 编辑 刘昭
“兵败如山倒。”这是互联网行业大鳄——乐视的现况。一方面公司债台高筑,原董事长、创始人贾跃亭辞职出走美国,谋划通过互联网汽车东山再起;另一方面融创中国的孙宏斌接盘,将重新擎起乐视的大旗。
当年,贾跃亭带领乐视从众多视频网站中杀出,成为第一家持续盈利的视频网站。并围绕视频内容和用户展开生态扩张,在手机和电视领域拥有一席之地,成就了所谓的“乐视模式”,即“平台+内容+硬件+软件+应用”,产品线则包括超级手机、超级电视、超级汽车、智能硬件、娱乐周边、超级自行车等等。
简单说,消费者所需要的娱乐与生活方式,乐视均提供全方位的闭环体验。换句更时髦的话说,这叫做“生态”。但这种商业生态圈需要什么样的土壤、空气、水,要有哪些参与者,谁是主导者,怎么来构建,谁是核心要素,目前来看难有标准答案。
对于乐视的变局,各界人士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贾跃亭好大喜功,扩张过快,盈利能力赶不上撒钱的速度;有的则认为跨行太远,在优势领域根基尚不牢靠,却跨行去做不熟悉也没什么资源的汽车、自行车;还有人认为乐视靠“讲故事,做漂亮的PPT”来说服投资者,但后期却难有回馈,变现力弱造成后续投资减弱,资金链断裂。
不过从用户角度来看,无论企业采用哪种商业模式,最终都还是应以用户为中心,聚焦于用户体验,持续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品质,满足用户现时的或者未来的需求,最根本的,就是要不断创新,提高“科技含金量”。当然,在某些特定时候,企业也可能通过低价格、高补贴等形式吸引用户,但从长远来看,这并不足以提升或维系用户对品牌的忠诚度。
不能说乐视不重视用户体验,不重视核心技术的创新,但近些年业务版图的扩张,给人的感觉是“量”上去了,“质”并没有多少提高。比如产品线从手机到电视,再到汽车、自行车,有的和原来主业关联性强,有的关联性弱,但总的来说,在业界都没有太重大的技术创新,也没有太显著的技术优势。作为乐视生态主要构成部分的乐视汽车,在电动汽车的电池和快速充电技术方面也并无突破。
一个企业,当摊子越来越大,产业链条越来越长,进入的非优势领域越来越多,有限的资金、人才等资源就会越分散,其原有技术优势往往会一点点丧失。实际上,不少的科技巨头也在做自己的“生态圈”,但路线与乐视大相径庭。比如微软等,构建的生态始终是扎根于用户,先从产品做起,再到平台,到生态,这是一个“自下而上”,自然地、野蛮成长的过程。相对来说,这类企业尽管也会遇到各种危机,但步伐更为稳健,更易培养起忠实用户。
互联网时代,商业氛围有越来越来浮躁的趋势。很多企业都很注重“讲好听的故事,做漂亮的PPT”来打动投资人,吸引投资,重渠道、重推广、重扩张,至于把产品和服务做精、做细,则往往是排在后面的事情。
但有钱就能好办事?不一定。有人就举例,“中国移动足够有钱,每天净赚3亿元,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被自有的语音和流量服务圈起来的七八亿用户,悉数流向了微信,自己则沦为了最基础的数据提供商。”
商业模式的创新往往能迅速带来企业或行业的巨变,但拥有先进的核心技术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前提。比如苹果公司,它也有自己的“生态圈”,有“硬件+平台+内容”的商业模式,一部苹果手机,只有苹果自己的应用商店,每一笔店内消费都需缴纳3成的“苹果税”。而且苹果手机销售价格往往比同类产品高一大截,看起来赚钱太容易,但这是建立在产品的技术含金量上的。这种技术优势,可以说是其商业模式中最基础的一环。
有人曾把贾跃亭称作“贾布斯”,有意将其与苹果公司原来的CEO乔布斯相比。但相较于乔布斯,美国的马斯克似乎更有可比性,这个人号称创业天才和技术天才,既做网上支付,也造可回收火箭,还开发特斯拉电动车,横跨航天、互联网、能源、高铁、汽车五大领域。但他与贾跃亭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干的每个领域,在技术上都响当当,比如可回收火箭全球就此一家,超级高铁从纽约到洛杉矶只需1小时,网上支付系统遍布全球、特斯拉电动车也是行业领先……
但尽管有这些核心技术支撑,马斯克的商业帝国也还是面临着危机,比如特斯拉汽车,电动车领域万舸争流的局面仍使得特斯拉每一个进步都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面临着新老汽车巨头们的“围剿”。
当前,技术引领的生态圈时代正处于繁盛期。微软、苹果那样的技术革命可谓凤毛麟角,马斯克那样的天才也无法做到仅依靠商业模式创新就能“躺着赚钱”。作为互联网时代的科技企业,要构建长远的竞争力,就必须注重核心技术投入和基础研究,持续推动科技创新,这是任何商业模式创新所不能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