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3·15核辐射食品报道,暴露媒体科学素养缺陷

来源:    发布日期:2017-03-27 11:01:17   阅读量:0

  3·15“日本核辐射食品”报道遭质疑,暴露媒体科学素养缺陷

  评论员 李鹏

  今年的央视3·15,日本不少食品企业中枪了。晚会当晚,央视调查披露日本大量核污染地区的食品进入了中国市场。一时之间,以《日本核污染区食品惊现中国:很多你们爱吃的都在列》《涉嫌销售日本核污染食品的网上商家初步统计已达13000多家》等为标题的文章广为流传,事件持续发酵。可是不久,这则报道就暴露了科学上的漏洞,令我们再次关注到媒体人员的科学素养问题。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了严重核泄漏,的确造成了福岛周边地区大范围的污染。为了保证民众的食品安全,我国国家质检总局也随即发布了44号公告,禁止进口日本核泄漏地区福岛县、群马县等11个县及东京都的食品、食用农产品和饲料。根据央视的披露,这几年大量产自核污染地区的日本食品却已经在国内市场上悄悄出现。这还了得!不少义愤填膺的中国民众发出怒吼,痛斥相关进口商缺德。与此同时,全国很多地方的监管部门也开始稽查来自日本核辐射地区的食品。

  让不少行业内人士大跌眼镜的是,很快央视对日本核辐射地区食品调查的漏洞就显露了出来。比如本次3·15晚会上,当调查员揭开贴在MUJI茶饮料瓶身上的中文标签后,露出了扎眼的“东京都”字样。其表达的意思是截至目前,日本东京都的食品进口还没有在我国解禁。但是随后经上海国检局确认,被曝光的MUJI食品并非来自“核灾区”东京都,调查方误将公司注册地当成了产品生产地。

  除了工作不严谨,央视相关调查人员的科学素养问题更值得关注。有关专家表示,在食品方面日本辐射容许标准国际最严,尤其是发生了核泄漏事故后,日本所制定的标准更为严格,检测超标即销毁,不会让它在本国市面上流通,或是出口到国外。也就是说,目前只要是出口到中国的日本正规厂商生产的食品,就是来自核辐射污染地区,也不会存在安全风险,相关调查人员却把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忽略了。3·15晚会上,并没有相关的检测和数据作为依据,解说员将这些食品直接称之为“危险食品”更是不科学的。

  有专家说,核辐射污染地区食品与核辐射污染食品并非一个概念,前者是指来自核污染区域的食品,但是否被核污染、对人体有害的放射性物质是否超标尚需权威检测;后者才是指真正被核污染并对人体有害的食品。任何脱离剂量谈毒性的说法都是不具备说服力的。如果我们老揪着核污染地区说事儿,对相关食品没有进行剂量检测就来谈论它的巨大危害,这不是装傻就是无知。

  其实,日本核辐射污染地区的食品,在通过核辐射剂量检测以后,近几年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一步步松绑。尽管我国对日本绝大部分核污染地区还没有解禁,这并不代表就可以给这些地方的食品贴上“危险”的标签,广大民众完全可以放心食用,就是已经吃了也不要过于忧心。我们并不否认,目前我国进口自日本的食品可能会存在一些管理原因导致的问题,比如说众多走私食品的存在导致的食用安全问题,或者从没有解禁的地方进口了食品,只是这两种情形的主要问责方应该都是我们的相关管理部门及进口方,而不是将来自日本核污染地区的食品一棍子都打死。我们可以选择不吃来自日本核污染地区的食品,但不能违背科学的原则去“黑”它们,并让自己的民众陷入集体性恐慌。

  新闻报道需要讲求权威、准确,也需要讲求科学。遗憾的是,因为一些新闻从业人员科学素养不够,导致非科学性报道导致的轰动性事件并不在少数。比如,湖南湘潭县妇幼保健院一产妇因羊水栓塞死亡,由于缺乏权威科学的信息披露,最终导致了患者家属围攻医院的事件。事实上,这些年很多医疗事件与媒体的非科学报道都有很大的关系。有时,非科学性报道还会造成很大的产业危机。比如海南的所谓“蕉癌”“毒香蕉”事件,被一些媒体非科学性渲染后导致当年整个海南香蕉滞销,众多蕉农欲哭无泪。在转基因食品问题上,众多媒体从业人员非科学性地推波助澜,导致我国这些年一直在“挺转”与“反转”的泥潭中沉沦。

  诸多事实暴露了当前我国众多媒体从业人员在科学素养方面存在很大的短板。与其他很多职业群体相比较,媒体从业人员的科学素养水平更为重要,由于其发布的新闻都是面对广大公众,一旦在科学上出现纰漏,就会造成很大的负面效应,有时甚至还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因此,经常给自己充电、补齐在科学上的短板就显得迫切和重要,这也是相关管理机构的责任。

  新闻报道,我们需要尽量做得好看,影响越大越好,搞些噱头和卖点也无可厚非,但科学上的无知或故意“装傻”暴露的是自身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