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澄清机制应在“韩春雨事件”中发挥作用
中国的学术澄清机制应该在“韩春雨事件”中发挥作用
文/ 记者 洪广玉
10月10日晚,来自中科院、北大、浙大等院所的13位学者实名表态,称经过多次、不同尝试后,他们的课题组仍无法重复韩春雨的NgAgo基因编辑实验,呼吁有关部门调查。我们希望看到,在国内学者集体发声后,科研主管部门能行动起来,让学术澄清机制在中国发挥作用,重建科学研究在中国的声誉和公信力。
5月2日,《自然-生物技术》发表了韩春雨有关利用NgAgo进行基因编辑技术的论文后,此后不久就有无法重复实验的质疑声响起,但由于当时距离发表不久,不少人认为做实验需要几个完整的周期,仍持观望态度,而如今已经过去5个月,如果仍然没有实验室能够重复,从“实验周期”上显然说不过去了;此前也有国外科学家实名表示无法重复,呼吁《自然》杂志介入调查,但终究影响力稍逊一筹,而如今国内科学家集体呼吁,也不存在“发达国家实验室想偷我们的最新技术”的嫌疑,恐怕就不应视若无睹了。
梳理这13位学者的名单,不少在业内是顶尖学者,其中李劲松、黄志伟两位老师笔者还采访过,应该说他们“实验技术都不好”的可能性极低,甚至于,一些同行在实验方法的摸索上已经“仁至义尽”,比如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王立铭教授,他公开发文表示,在两个月的时间内,他们先后测试了多达上百种实验条件,韩春雨更新了实验方法之后,还据此测试了不同盐离子浓度对结果的影响,即使这样对实验进行优化,仍然没有得到阳性结果,从韩春雨个人来说,也有必要回应科学同行对其工作的重视和关切。
对于这类涉及重要技术、进展的实验,科学同行一般都会自发地进行跟踪研究、实验,如果有比较一致的结论,权威科学机构也会出面表态,这是科学共同体内部的自律自净机制。如果科学共同体该做的已经做了,仍然疑点重重,那么科研管理机构就有必要介入,采取合理的措施以促进真相大白。毕竟,不论是韩春雨的研究还是其他科学家重复实验都需要经费,而科学家的科研经费来自于财政税收。“韩春雨事件”需要给公众一个交待,否则科学家如何取信于公众?
远的不说,最近的例子就是关于日本小保方晴子的“万能细胞”论文造假事件。小保方晴子于2014年1月宣称发现类似干细胞的STAP细胞,成果发表于《自然》杂志,该研究对于生命科学领域来说是重大进展,但此后全球10多个实验室表示无法重复实验。2014年3月11日,日本官房长官菅义伟公开表态,文部科学省已要求小保方晴子所在的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开展调查并公布事实;4月1日,日本理化所发布完整调查报告,指出了论文中的错误,并对相关学术不端行为严厉批评;12月19日,日本理化所再开发布会,确认小保方晴子本人也无法重复“STAP细胞”实验,此事盖棺定论。
当然,这并不说韩春雨一定就像小保方晴子那样在造假,毕竟也还存在实验失误,把“假阳性”当真的可能;甚至不排除韩春雨确实“留了一手”,没有披露完整的实验材料。但无论如何,在科学同行努力无果之后,与韩春雨实验相关的河北科技大学、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单位很有必要立刻采取实质行动,一是回应公众关切,包括对于之前众多重复实验所造成的科研经费损失有个说法;二是通过这一行动维护科研环境,维护科学的尊严,也保护更多科学家的积极性。如果韩春雨没有造假,这样做其实也是在保护他。
过去,中国曾经发生过多次学术争议事件,其中不乏同行广泛质疑的案例,但学术主管部门都很少有作为,最后只能不了了之,这也是中国的科学形象受损的原因之一。围绕韩春雨实验的争议已经受到国际科学界的广泛关注,这一次,我们希望从一篇论文开始,到一个明确的调查结论为终,让公众看到学术澄清机制在中国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这也是中国展示“负责任大国”形象的一部分。■
(相关专题见本刊P.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