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管理的问题,别让转基因来“背锅”
机构管理的问题,别让转基因来“背锅”
文/ 记者 洪广玉
近日,一个名为“爆料:国家转基因检测中心造假”的帖子让转基因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中国农业科学院退学博士魏景亮实名举报其导师,称其负责的转基因检测中心存在资质造假。原本公众对转基因就疑虑重重,“国家”级的检测中心居然造假,那转基因技术岂不更可疑了?
然而,仔细看举报信的内容,就知道这个举报标题是不准确的。魏景亮所举报的检测中心全名为“农业部转基因动物及饲料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是挂靠在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下的一个事业单位,从名字上也能看出,它不是什么“国家转基因检测中心”,而且能猜到,这样的检测机构应该还有不少;标题中也未说明是什么造假,很容易让人胡乱猜测。
简单搜索就能查到,这样的转基因检测机构全国有40多家,东西南北均有分布,业务范围各有侧重,被举报的这家是做转基因动物和饲料检测的,其它还有做转基因食用安全、转基因生物成分、转基因环境安全评价和检测的。这些单位既承担如农业部、质检总局等安排下来的检测任务,比如转基因安全评价、市场抽检样品的检测、海关入境产品的检测,也可以承接其它科研单位的委托检测。
再来看魏景亮所述的“造假”对象,主要是“环境的记录,仪器检查校准,标准物质和所用试剂的使用记录,按年度进行的监督员监督工作记录”,这些都是为了应付三年一次的资质评审的。对于不熟悉实验室工作的公众来说,几乎无从判断这种编造是什么性质,跟检测工作有什么关系。
行业内的专家对此解读到,这些档案都属于“质量控制的要求”,也就是说,做好它们有利于检测的准确性,但并不是检测项目本身的材料,更不是检测报告。打个比方,这就好比是教育部门规定老师上课前要进行规范的备课,但实际上,课备得是否合乎教育部门的规范,可能跟授课质量有关,但也可能关系不大或者无关。
纵观全文可以看出,魏景亮所举报的内容不涉及转基因科学研究,也不是转基因检测项目,而是一个实验室在日常管理中有没有按制度要求及时“做功课”的问题,这更像是实验室管理问题或职业操守问题。魏景亮本人也表示,此次举报与该中心的检测能力无关。
这种“临时编制档案”应付检查的情况,很可能存在于各个部门和机构,并非检测机构独有。比如在教育部门,虽然很多中小学老师平时都要备课,但由于规范性不够,几乎年底都要“集中赶工”来应付检查。
但是,并不是说转基因检测机构的管理规范性、从业者的职业操守不重要,实际上他们也会影响转基因领域的公信力,只是这和转基因技术本身并无关系。更进一步,转基因技术总体上的安全性已经有定论,世界卫生组织、世界粮农组织、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欧盟食品安全局等机构多次申明,经过严格的风险评估上市的转基因产品是安全的,这种结论不会因个别检测机构的公信力而受影响。
相对来说,更有意义的是探究此次事件的背景。比如,魏景亮本人和畜牧所的负责人都提到,该检测中心实际上一整年都“无活可接”,其原因在于中国并无转基因动物已上市或将要上市,转基因饲料也无检测的必要性。既然没有活可接,那么显然也没有配备专职岗位、人员的必要了,于是便出现了“临时抱佛脚”的情况。更进一步来说,这还涉及到中国转基因产业化为何迟缓的问题,比如研发成熟的转基因黄河鲤为何没有上市?此外,还有国有检测机构改革的问题,如何推进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去行政化,成为真正的第三方机构,保证其良性运营和市场竞争力?
9月22日,农业部进驻北京畜牧所进行核查的结果已经公布,明确了该检测中心违反了检测中心档案管理有关规定和人员管理的有关规定,同时查清了其未出具过已获安全证书转基因产品的检测报告;根据调查结果,责令其限期6个月进行整改,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应该说,调查结果还是比较及时、客观的,也让“被躺枪”的转基因松了口气,不过,其深层次的科研体制和管理问题,仍需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