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国际科创中心十年记丨早诊病灶根除早癌 全球首创单目3D内镜窥见微小息肉

来源:北京科技报    发布日期:2024-04-15 14:40:02   阅读量:0

干净利落的操作,离不开能够清晰展示肠道病灶的3D画面。

记者/李晶 摄影/段大卫

“这里有一个息肉,大小为3毫米左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以下简称“北京友谊医院”)消化中心主任医师孙秀静带着一副3D眼镜,正在通过消化内镜单目3D成像系统为一位患者进行肠镜检查。在助手的配合下,她迅速运用活检钳,将所见的息肉钳除干净。

 ▲ 北京友谊医院消化中心主任医师孙秀静使用消化内镜单目3D成像系统为患者进行肠镜检查

干净利落实现这一操作,离不开能够清晰展示肠道病灶的3D画面。作为首批用上这种3D内镜的医生,孙秀静介绍说,“使用普通内镜技术,一些扁平状的息肉及4毫米以下的小息肉易被忽视,使用3D内镜成像系统可有效识别微小息肉,提高发现率,实现早发现、早治疗。”

目前,北京友谊医院三院区采用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自研的消化内镜单目3D成像系统的主机达到45台,已累计开展手术1000余台。

全球首创的消化内镜单目3D成像系统

“以往3D成像技术主要是双目成像,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与新光维医疗合作的消化内镜单目3D成像系统是全球首创”。北京友谊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张澍田介绍。

所谓“单目”指的是在内镜上只有一个镜头。虽然从视觉角度而言,人们用“单眼”也能看到立体图像,但因身体并非完全静止,因而所见图像有微小差异也能实现立体观察。

 ▲ 4月9日记者跟随“聚焦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镜中心

那么,消化内镜的单目3D成像系统如何实现精准3D成像呢?北京友谊医院消化中心实验室副主任朱圣韬解释说,消化内镜虽然采用单镜头结构,但运用自主研发的“双网络超分辨成像算法”,通过高速处理器对内镜的每一帧图像信号进行甄别处理,形成真实左右眼图像,从而可实现3D成像,对消化道内部进行立体观察。

同时,医生在进行操作时,可在不改变任何现有内镜系统及使用习惯的前提下,运用单目3D成像系统,增加运动视差、构筑立体知觉,帮助发现扁平/微小/隐藏病变的隆起、凹陷等三维结构特征。

经多中心、大样本、交叉设计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普通2D肠镜相比,使用3D肠镜能够将息肉检出率提高1.54倍,腺瘤检出率提高1.45倍。

消化道肿瘤为何需要早诊与早治

消化道肿瘤包括食管癌、胃癌和结直肠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这类疾病不仅严重威胁着人民健康,也消耗了大量的医疗资源。

与此同时,相比进展期肿瘤,早期消化道肿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达90%以上。因此,及时发现和准确诊断消化道肿瘤尤为关键。而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使用消化内窥镜作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消化道肿瘤的首选方法。

2023年3月,北京友谊医院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科院苏州国科医工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申报的“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全球首个消化道单目3D内镜成像系统,就是该实验室围绕消化系统重大疾病、难治性消化系统疾病、常见消化系统慢性病所开发的研究成果之一。

张澍田表示,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以精准分子诊疗和新药创制;诊疗关键技术突破和设备研发;综合诊疗策略的革新;信息化智能化创新平台的构建为主要研究方向,现已在新药物、新器械、新策略和新体系等前沿科研创新工作中取得一定成果。

 ▲ 北京友谊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张澍田介绍情况

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到2030年,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要实现这个目标,实现肿瘤的早诊早治是关键。

张澍田以胃为例:“胃壁黏膜分为五层,发生胃癌时从内侧黏膜层向外浸润,如果没有超过第二层,一般不发生远处转移。”

由此可见,消化疾病的早发现非常重要。因而,张澍田也表示,人们应该关注无症状健康体检。如果能在早期切除可能诱发恶性肿瘤的病灶,将可以根除胃肠道肿瘤。

更多信息点此进入2024中关村论坛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