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国际科创中心十年记 | 这些医药健康领域的新科技,就诞生在中关村

来源:北京科技报    发布日期:2024-04-13 15:10:59   阅读量:0

媒体记者走进中关村科技企业,见识到了很多医药健康领域的创新科技。

记者/罗中云  摄影/段大卫

在大脑中植入电极,让偏瘫多年的病人通过运动想象完成手臂动作;完全失明多年的人,注入创新药物后逐渐感受到世界的光明;在手术机器人帮助下给重度癫痫患者病灶注入药物,既抑制病情,又不伤及神经;细胞治疗新技术,为攻克癌症带来新希望……

4月10日,“聚焦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第4场主题采访活动开展,媒体记者走进中关村科技企业,见识到了很多医药健康领域的创新科技,也见证了中关村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显示出来的旺盛活力。

脑科学的革命

在位于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的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工作人员展示了其主要创新成果,特别是在脑机接口研究方面的进展。脑机接口被称为人脑与外界沟通交流的“信息高速公路”,是新一代人机交互和人机混合智能的前沿技术,有望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健康的未来产业。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联合所长罗敏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联合所长罗敏敏介绍,由于涉及到电极、芯片、数据、算法、分析软件、生物相容性材料等各种技术环节,脑机接口产品链路长,部分关键技术存在瓶颈,临床验证、监管和标准也有待完善,系统研发难度很大。

近年来,北京市研究部署了脑机接口系列科技行动,由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牵头规划了“智能脑机系统增强计划”,并成立了北京芯智达神经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芯智达),通过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宣武医院、三博脑科医院等顶尖机构开展深入合作,面向国际前沿脑机接口核心部件,研发出了植入式高性能脑机接口系统“北脑一号”。

芯智达业务发展总监李园表示,“北脑一号”系统由电极、神经电信号采集设备、解码算法、外部控制设备等组成,电极采用了柔性聚合物和微纳加工技术,具有柔软贴合、高通道数、高密度、能够与脑组织形成良好的共形接触等优势,大幅度降低了接触阻抗,显著提高了脑电记录的信噪比和空间精度。

目前,“北脑一号”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在现场展示的一个预试验场景中,一位因脑中风而偏瘫多年的患者,通过解码算法驱动肌电刺激,使原本完全无知觉的手臂随运动想象完成屈肘、伸腕等动作,显示出“北脑一号”未来在康复训练等场景的应用潜力。

罗敏敏也介绍了基因治疗用于失明、癫痫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视觉是人类大脑认识世界最重要的感觉,失明问题给个人和社会带来重大的负担,中国盲人群体约700万人,而世界范围内盲人总数约为中国的5倍多。针对众多长期失明的患者,他们研发出一种对光超级敏感的新型光敏蛋白,通过腺相关病毒载体(AAV)将新型光敏蛋白表达至失明患者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后,帮助失明患者再度感光,实现部分视觉恢复。

对于药物难治性的重度癫痫,最后采取的办法通常是切除或损毁病灶,但有些病灶部位对应人体重要的功能,比如运动、阅读、思考、逻辑分析、语言表达等,切除或损毁以后,这些功能就失去了。罗敏敏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基因治疗药物则可以直接注入病灶处,调控病灶部位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既控制癫痫发作,也能保留正常的神经功能。

目前,两个项目均已开展研究型临床试验,研究所孵化成立了健达九州(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推进相关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落地。

细胞治疗新技术为癌症患者带来新希望

攻克癌症是人类生命健康技术多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位于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内的华夏英泰(北京)生物技术公司(以下简称华夏英泰),就正在全力研发攻克晚期癌症的细胞治疗药物。

▲华夏英泰联合创始人赵学强

华夏英泰联合创始人赵学强说,人们之所以罹患癌症,原因是随着发生突变的癌细胞越来越多,专职清理癌细胞的“头号杀手”T细胞认不出癌细胞了,于是科学家们研究出了一种细胞治疗的新技术路线,即所谓CAR-T,相当于为癌细胞安装上一个“GPS”(定位系统),使得T细胞能够精准地识别并杀伤肿瘤细胞。

它的治疗方式很独特,需要把癌症患者血液中的T细胞分离出来,经过改造后再回输到患者体内,因为输回去的T细胞是活的,因此在体内还可以扩增。这种新技术在临床实验中效果显著,但缺陷也很明显,那就是只能一对一个性化治疗,无法通用,治疗成本也很高。

这种技术的治疗目前仅限于B细胞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但在现实中,如肝癌、肺癌、胃癌等实体瘤发生率往往更高,为了扩大CAR-T技术的应用范围,华夏英泰与清华大学合作,着力在CAR-T技术基础上,又研发出了一种STAR-T技术,并通过这个技术平台开发出了新一代细胞治疗产品,以攻克实体瘤、血液瘤和自身免疫系统疾病。

赵学强表示,采用STAR-T技术治疗癌症,可让癌细胞清除得更干净、彻底,持续时间也会更长。目前,华夏英泰基于STAR-T技术平台,前期已开展了多项临床前研究及备案的探索性临床研究,积累的50余例患者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已相继在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发布。“一位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试验,在使用其疗法8周后,胃部肿瘤就成功缩小了近一半。” 赵学强说。

据介绍,华夏英泰开发的数款自体/通用型细胞治疗产品管线已在国内获批2项一类新药临床试验默示许可,1款产品获美国FDA“孤儿药”资格认定,正在开展的数个探索性临床试验,也有望在2026年递交细胞治疗药物的新药上市申请。

抢占6G技术高地

6G作为基础性、先导性未来产业,具有前瞻性、创新性、融合性等特点,将全面构筑万物智联的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战略支撑。

在中关村泛联移动通信技术创新应用研究院,6G技术的最新进展成为了参访记者关注的热点。据介绍,该研究院是在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的指导和支持下,由中国移动集团、北京邮电大学和TD产业联盟三家单位发起成立的创新型研发机构,着重开展6G关键技术研究,打造6G云化无线网络开放平台及6G端到端概念系统样机,构建开放化、场景化的6G联合研发与测试验证环境,为产业界提供集关键技术研究、产品研发、测试验证为一体的开放性公共创新平台,从而带动更多科研院所及中小企业参与到6G技术验证及标准化演进中,助力构建我国6G产业生态。

相关负责人表示,研究院成立以来,围绕智简网络架构、新型空口等开展攻关,发布了全国首个6G空口试验平台,可支持100Gbps通信实验,并已调通与毫米波通感一体化、高速可见光等前端模块的对接;无线AI算法获得了无线大数据比赛第一名和全国第二届通信AI大赛第二名;可见光通信方面实现了单管10Gbps数据传输,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硬件设施方面,已建设6G、无线云网络、智简网络三大基础实验室,并获得了国际组织O-RAN授权,成为亚太区首个OTIC(开放无线网络测试与集成中心)设备认证机构。

坚持“四个面向”,推动科技创新

近年来,北京市在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2”报告显示,北京在多个领域上升势头明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技术成果实现突破。

特别是在医药健康领域,近十年来硕果累累,其中包括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邵峰团队在全球首次发现细胞焦亡分子机制,北京大学邓宏魁团队在全球首次使用化学重编程技术诱导人成体干细胞为多潜能干细胞等等。北京市还有一批具有市场潜力的创新品种不断涌现,包括63个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全国251个),占比全国四分之一,32个三类AI医疗器械获批上市(全国84个),占比全国超三分之一,均居国内首位,产业发展呈现提质增效良好态势。

而在6G技术研究方面,来自Web of Science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北京学者在6G领域国际顶会和顶刊上发表论文数量约1915篇,占全国7180篇的26.7%,居全国首位。其中,北京邮电大学率先提出了信息通信发展新范式——智简系统,研制出端到端语义通信系统。

基础研究是北京市近年来关注的重点,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继续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发力,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优势,通过引领科学研究范式变革,探索前沿创新和制度创新,围绕基础研究布局、改革、骨干网络、人才、国际合作和科学精神等方面,推动基础研究发展,助力早日实现“突破关键卡点,建成世界主要科学中心”的领先目标。

更多信息点此进入2024中关村论坛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