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发布“麋鹿保护研究新成果”

来源:北京科技报    发布日期:2024-03-23 15:05:33   阅读量:0

2024年3月23日,在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以下简称“麋鹿中心”)报告厅成功举办了“2024年麋鹿保护研究项目和科普项目工作会”,会议邀请了江西农业大学魏辅文院士、中科院动物所聂永刚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邱成利研究员等十几位相关领域专家展开座谈,并对项目进行了论证。

科研分会场由中心副主任钟震宇主持,中心主任白加德介绍了麋鹿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在麋鹿遗传学研究、栖息地建设、疾病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新成果。

在遗传学方面,通过“麋鹿全基因组测序和麋鹿的种群历史动态”研究工作,对麋鹿27414个基因中92.6%进行功能预测,群体遗传特征差异表明麋鹿中心-石首种群与大丰种群来自两个母系遗传,成为今后开展麋鹿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及种源交换的理论基础。

在栖息地方面,通过“麋鹿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研究,形成了“麋鹿提升湿地生物多样性的示范技术”,提出了“用生态办法解决生态难题”的新思路,为未来湿地景观的生物多样性提升及濒危物种迁地保护的一体化方案提供了范例。通过环境容纳量分析,为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种群调控提供技术支撑;基于最大熵模型,预测麋鹿高适宜栖息地面积达526056.3平方千米,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5.5% ,为未来麋鹿科学开展迁地保护、野化放归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疾病方面,对内蒙古大青山麋鹿种群体表寄生虫开展主动监测,首次于动物体表记录到以吸血为生的国内的新种强鬃虱蝇,揭示了麋鹿等鹿科动物感染产气荚膜梭菌的致病机制,研发了两种快速、灵敏、无需特殊仪器的产气荚膜梭菌新型检测方法,可在一小时内实现对检测结果的可视化读取,并在麋鹿临床样本中得到良好的应用。研究成果为麋鹿健康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面对麋鹿未来发展,提出了麋鹿与湿地生态系统建设、麋鹿基因库建设和麋鹿种子群建设的“三项建设”任务。以魏辅文院士为首的专家组团队,帮助各课题组理清了研究思路、加深了研究认识、提升了研究水平,为提升科学保护麋鹿积蓄力量。

科普项目分会场由麋鹿中心副主任段建彬主持,并由相关项目负责人先后就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大众化传播的实践研究、生态保护科普设施制作进行了开题汇报,听取专家意见。同时,就2023年开展的乐享生物多样性系列活动,包括麋鹿保护活动、百变鹿角科学展VR展览,以及麋鹿科教片-麋鹿相为友、麋角解说拍摄与制作进行了成果汇报,并得到了专家组的一致认可。

麋鹿中心作为麋鹿国家保护研究中心的依托单位,国家二级博物馆、首批国家林草科普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北京环境教育基地、北京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基地等,具有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研究、科普教育及生态旅游等多种功能,是面向世界展示中国动物保护及生态教育的窗口,也是重要的自然及历史文化遗产,麋鹿中心通过项目的开展,积极整合中心资源,为推动麋鹿及生物多样性科学保护和科学研究贡献力量。